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安徽游记
晚七时,到达歙县古城。 到达歙县没有认真寻找,停在歙县饭店门前。看看条件不错,又紧邻新安江边,标准间要价100元/间,还价到60元,成交。 第二天,主要目标是看棠樾牌坊。 棠樾距县城仅6公里,不一会就到了。还没有进村,远远就看见高高耸立的牌坊群了。 棠樾牌坊。 牌坊的修建,始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封建社会为表彰科举、功勋、道德所建的一种建筑物。在这三类牌坊中,最多的恐怕要数贞节牌坊了。按照过去通行的说法,是封建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工具。 徽州地区原来共有一千多座牌坊,是著名的牌坊之乡。其牌坊与民居、祠堂并称为“徽州三绝”。可惜的是文革中大多被毁掉了,现只剩下一百多座。棠樾牌坊无疑是这所剩不多的牌坊中的杰出代表。 立牌坊要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是一定要有过硬的英雄事迹;第二是要有当地、当朝官员推荐;第三个更是必不可少,要皇帝御笔敕赐!这牌坊可不是有钱就可以随便建造的。 由此可见,那时立一个牌坊,绝对比今天弄一个“五一劳动奖章”要困难的多!一个家族能有一座牌坊恩泽后世那可是极大的荣耀,它也因此成为古人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 徽州、歙县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牌坊之乡,是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的。 古徽州是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故乡。程朱理学把封建道德观上升到一个高度概括、高度理性的阶段。朱熹就是徽州婺源人,婺源原是古徽州的一个县。民国时期,国民党为协调兵力“剿共”,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程朱理学在这一带的影响极深。如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论,无疑是造成贞节牌坊林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徽州崇尚文化、崇尚经商、崇尚做官。走在古徽州的城市村庄,随处可见书香气息极浓的古老建筑。把读书作为“天下第一等好事”,在这里早已形成风气。即便在今天,谁家有钱不被人羡慕,而谁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则成为村里的大喜事。徽州地区地少人多,外出经商者自然也多。由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商叱诧华夏数百年而不衰。同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历朝历代徽仕都有其著名的代表人物。这些因素恐怕都是徽州牌坊产生的重要社会渊源。 走进牌坊 进到村里,我们原本没有打算找导游,只想自己慢慢看看。一位中年妇女一直跟着我们,看她不易,我们也就听她叨叨吧。 这七座牌坊还真有点意思,从两头向中间数过去,都是“忠、孝、节、义”,每一个牌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边走,一边听那野马导游的介绍,也还挺有意思。那些忠、孝、节的故事大多相似,唯有最后一个“义”字,独具特色。 嘉庆在位期间,鲍氏家族传至鲍潄芳。鲍潄芳时任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当时,鲍氏家族已有“忠”、“孝”、“节”牌坊各两座。 嘉庆19年,安徽遭受连续四年的大旱,山川枯竭,赤地千里。鲍潄芳捐银三万两,捐粮十万担,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一生被腐败、鸦片、天灾折腾的晕头转向的嘉庆皇帝龙心大悦,恩准鲍家再添一座牌坊,这就是最后一座上书“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的“义”字坊。鲍潄芳终于完成家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圆满结局。 没有拍下乐善好施坊,这时最尽头的一座牌坊 从明嘉靖至清嘉庆,绵延四百年,树立起七座牌坊,实现了封建时代道德标准最高境界“忠、孝、节、义”的完整再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家族的兴旺和荣耀,全都凝结在这高高耸立的牌坊之中了。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建立起来的七座牌坊,从村头到路边,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浑然天成,形同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棠樾牌坊群 鲍氏祠堂。 棠樾村的另一个看点是鲍氏祠堂。祠堂建筑保持了徽派建筑特点,白墙黛瓦,砖、石、木三雕俱佳。祠内正堂没有供台、牌位,估计都在浩劫中被砸碎了。只有墙上的“忠”、“孝”、“节”、“廉”几个大字。正厅内的对联,是乾隆皇帝亲题的“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祠堂大门 祠堂正厅 清懿堂。 清懿堂,是国内唯一一座女性祠堂。祠堂坐南朝北,以示男乾女坤,阴阳相对。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祠堂是祭奠祖先、商议家族大事的地方,女性通常是不能进入的。棠樾的清懿堂专为女性所建,实在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情。 清懿堂内正厅内悬挂着“清懿堂”三字牌匾,“清懿”二字,内容深邃。清白清正,懿德懿范。清白的人品,美好的德行,这正是古代对妇女的基本要求。 大厅外侧则是曾国藩题字的“贞孝两全”牌匾。曾国藩的要求更是直接,首先要“贞洁”,其次要“孝顺”,两者缺一不可,必须“两全”。 今天的女人们看到这里,恐怕嘴巴都要笑歪了! 难怪有一位哲人说:做女人难,做古代女人更难,做古代贞洁女人难上加难哪! 清懿堂门上的匾额 清懿堂正厅 当今天的人们把无数赞美送给这全国唯一女祠时,不管是出于旅游的需要,还是出于对历史的误读,我相信,鲍家在明清两代出现的59名贞节烈女,不能说与这座清懿祠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她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里,人们看到更多的是“歌”,忽视更多的是“泣”。那清懿堂的贞节烈女们,是用美好的青春时光陪伴着血泪孤灯才换来祠堂内的一席之地!当59个飘荡的灵魂看到今人对她们的羡慕,她们是不是应当更羡慕今天的女人们呢? 唐模村。 唐模距棠樾只有几里路,开车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 唐模的名字有两个解释,一是说此村在唐朝就被树为模范,二是说此村是按照盛唐模式而建。不管哪一种解释,都有点“狗带嚼子——胡勒”的味道。很多久远的历史地名,难以用今人的思维去套用,那本来就是一个符号罢了。 唐模村中。我们就在小桥左边的人家吃午饭。注意河右边的美人靠 唐模小村的确很精致。枯藤老树无昏鸦,小桥流水有人家。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多条青石板桥将整个村子连成一体。河边即是村子的主干道——水街,水街有一条40米的避雨长廊,长廊临河一侧修有供人歇息的美人靠。在这里停一停、靠一靠,管他是不是美人,那可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啊。小河两岸的徽派民居似乎缺少大家宅院,只是普通人家的住宅。 河边民宅 一座风雨桥修的极认真,几乎完全封闭,不知何故。 村中风雨桥 村中还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虽老态龙钟,却依然存活。只是我们去时树叶才刚刚发芽。 这里商业气息不浓,村民纯朴热情。村边的一块空地正在兴建小商品市场,这种平静不知还能维持多久。 千年老银杏 时至中午,在一家干净小店(总共也没有几家),两碗馄顿、四个包子就把午饭解决了。两人共计8元钱,便宜实惠。女老板态度和善,说话真如唱黄梅戏一般,轻柔婉转。 村边的八角石亭 唐模最著名的还是它的同胞翰林坊。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同朝入仕,被钦点为翰林,特恩准敕建。这座牌坊独立村边,看去更加气派。较之棠樾的七座牌坊,似乎要更高大一些。那四只雕工极为精美的石狮子,更是显示它的与众不同。 同胞翰林坊 注意那狮子,还是远了一点 离开唐模,村民告诉我们附近村子还有一座状元坊,我们不想前往了,径直回到棠樾。到了那里,或许还会有什么别的坊呢! 唐模的门票45元,说不上厚道。可无论如何也比西递厚道多了。 鲍家花园。 我们买的是棠樾村和鲍家花园的联票,80元。售票员说是一个景点两个景区。其实,只看牌坊就买一个棠樾门票50元就可以了。 鲍家花园其实和棠樾鲍家没有一点联系,无非就是买了一块地皮,圈了一个院子,摆了一些盆景,一个现代版的盆景园。尽管有些盆景堪称精品,冠以鲍家的名称就是货真价实的欺世盗名了。我们简单浏览一遍,就出来了。不用懊悔,虽然是上了一小当,可还看了那一大堆的盆景呢。 冠以“鲍家花园”的盆景园 据说这个盆景价值十万,反正我是不买 离开棠樾前,忍不住再回头看一眼那一排高高耸立的牌坊。正午的阳光下,它们高傲地直挺起青灰色的身躯,俯视着前来朝拜的游客们。 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大堆的奇怪问题。 在“破四旧”的疯狂浪潮中,鲍家后人以怎样的勇气才将这些先人留下的牌坊保护下来? 功德牌坊记载的是富贵,科举牌坊记载的是荣耀,那贞节牌坊呢? 是什么把这样多的人吸引到这里来了?是历史陈迹的猎奇,还是道德缺失的寻古? 我们今天那无数令人眩目的奖励项目,有多少能和这牌坊的持久、庄严相媲美?那些披红戴花、手捧数百万奖金的英雄们能够做到么?只需要设想一下,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孟泰、时传祥,明天还能有多少人记得邱少云、黄继光?而鲍家的后人们只需要守住眼前的七个牌坊、记住那七个并不玄妙的故事,就可以让他们祖先的骄傲继续延续下去! 啊,棠樾! 啊,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