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巢湖游记
巢湖游记
褒禅山,欲与荆公同游
读古文,不可不读古人的山水游记,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这些经典游记大都以景抒情,又以景议论,所以更加脍炙人口,才能得以流传下来。
以前,在读这些古文时,总觉得好像离得很遥远。可谁知,古人笔下的景色,有时离我们又并不远。就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中提到的褒禅山就在安徽省的含山县,离南京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地图上只是几厘米之遥。于是,我们有了皖北游的打算,再去追寻古人的足迹。

王安石当年游玩的褒禅山华阳洞口
约距今1000年的7月,王安石携友及他的两个弟弟曾同游褒禅山。循着他的足迹,我们于5月12日上午10时许就进入了褒禅山景区。远远地就可见群山如黛,苍翠欲滴,天空阴沉着,不时飘落下几滴雨点,云雾缓缓飘浮在山峦之间,给人以怀古和遐思之情。

洞内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也与荆公有关
近年重修的褒禅寺隐藏于山腰处,殿宇宏伟辉煌,佛塔矗立于绿色之间。这就是《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褒禅山亦称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人名之曰:‘褒禅’”的来历了。然而,我感兴趣的是,王安石在游记里所记述的:“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众,所谓‘前洞’也”,当年他们勇敢探险的那神秘莫测的洞穴。

相传王安石一行就在这儿返回
果然,在不远处,可见有一怪石嶙峋的洞口,山崖旁有一“天下第一名洞”的石刻题碑,乃现代书法家舒同所题,而洞口的另一侧,则有“华阳洞”石刻,为王安石所书。很显然,王安石当年,就是从这儿入洞的了。此时,天空突然飘下密集的阵雨,周围全无游人的踪迹,四周一片静寂。我们撑伞而行,雨尽湿鞋,更增添了一份探幽的情趣。

出洞口崖壁上不知朝代的罗汉壁画
洞口旁,售票处屋里几个导游小姐在静静地打牌,售票员也闲坐聊天,也许,游客很少在这样的天气来游览华阳洞的,却也给我们多了一点悠闲,也好。在售票小姐的力荐下,聘了一位导游与我们同行。于是,我们循着一千年前王安石的足迹进入幽暗潮湿的华阳洞。
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描述的“前洞”了。前洞“有泉侧出”,以至形成暗河,因此进洞便须乘船,是华阳洞的一大特色。洞壁并不多宽敞高大,船工只需用手拽固定在崖壁上的绳索,小船便可前行。暗河不深,水极清冽,晶莹见底,在彩灯的照射下,发着奇幻的波影。两壁常有钟乳石垂挂而下,导游小姐不时提醒:“小心脑袋”,令人胆战心惊,惟恐触碰上这些万年奇石。

飘逸洒脱的王荆公塑像
现在洞内经开发,有石级可供攀登,有五色彩灯照明。想当年,王安石是“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那时洞内怪石参差,一片幽暗,只能用火把照明,才能摸索前行,其艰难,可想而知。没多时,四人中“有怠而欲出者”说:“‘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畏难者说,如果火把燃尽,那么连归途都难再寻了。尽管王安石知道,如果当时下决心,继续探游这奇洞的话,火把还是够用的,可“即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他后悔听了不想作游者的话,以至半途而废,未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
可我们比王安石幸运,游完前洞后,便弃船登岸。此时,洞势渐高,洞内不时有各种奇形怪石,被冠以谐趣之名,在导游的讲解中,倒也很惟妙惟肖,让人充满了更多的想像。洞穴曲折,洞中有洞,有日光透入,已接近后洞口,这里已及至褒禅山的半腰处了。洞壁顶部,有几幅罗汉壁画,栩栩如生,不知为何朝代何人所留,成为悬念。因王安石早已折返,未能见到,故《游褒禅山记》中亦未见记载。
此时,洞外碧树参天,鸟鸣不断,阵雨初歇。然树梢有风吹过,哗然有声,雨滴便簌簌而下,又如阵雨,洒落全身,更得情趣。
读《游褒禅山记》,感悟王安石的心胸与志向。他说:风光“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而世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世上凡奇伟壮丽的景物,常在“险远”之地,必须有志气,有毅力,不避“险远”,不中途而废,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所以,当我看到洞外那尊飘逸洒脱的王荆公塑像时,极赞叹他的意志和胸怀。人生如许,不就在于进取与探索么?
步履荆公的足迹,那年他未能游完华阳洞全程,可我们却借助现代技术的灯光和坦途,轻松地穿越古洞,观赏瑰丽景色,可那种探索的心情,却又是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