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巢湖游记

巢湖游记

泛舟巢湖碧水间

    在地图上看,巢湖像一个“心”形,而三河古镇位于“心”的西岸,我们即将游览的中庙在北岸,恰恰位于“心”的中心。翌日晨,三河古镇还在一片宁静之中,街头少有行人。6时许,我们离开古镇,沿着巢湖西岸经肥西、肥东和合肥市,直插巢湖中庙景区。


在剧烈摇晃的游船上拍摄姥山岛,像一块浮玉,一枚青螺,镶嵌在碧波之上。

    一路风光绮丽,约9时半,眼前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水面呈现在眼前,这不就是巢湖吗?一座红墙灰瓦的的寺庙矗立在岸边,在碧波万顷的湖水映衬下更显得庄严肃穆,看门楣上的题款,正是“中庙寺”。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湖面上风劲浪急,翻起层层浪花。隔湖可清晰地看见湖中心的姥山岛,有塔翼然,苍翠欲滴。此时,正好有一班即将启航的游船驶向姥山岛,于是,我们一行赶紧随不多的游人登船前往。


在岛上看文峰塔的近影

    游船逐浪而行,风急浪涌,“卷起千堆雪”。大都游人进入舱内坐稳,而我和少数几人站在船头,想摄取更多美丽的湖光山色。由于天气不好,缥缈的湖上渔船较少,而我们的一叶孤舟艰难地、不屈不挠地在劈波斩浪,横向的波涌使船体剧烈地左右摇晃起来,上下起伏,大家在碧波间惊慌一片,惟恐葬身鱼腹。我回头望着驾驶台上的“老大”,只见他双手掌握舵把,神清气稳,泰然自若,真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之慨,让我捏着一把汗的心情宽慰不少。约20几分钟,游船在惊涛颠簸中安全抵达姥山岛码头,当大家踏上岛上石级时,有几个同伴已显晕船之态。


塔内镶嵌有明清各地官员的题匾

    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方圆800公里,烟波灏渺,鱼米之乡。据记载是古巢州陷落为湖,唐人罗隐曾有《登巢湖圣姥庙》诗:“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诉说了巢湖的沧桑历史。而姥山岛是巢湖中最大的岛屿,远远地看去,就像一块浮玉,一枚青螺,镶嵌在碧波之上。岛上林木茂盛,鸟语花香,我们沿着蜿蜒的石径攀登,宛如穿越绿色的长廊。


清台湾首位巡抚刘铭传的题刻“中流一柱”

    岛的最高处有一座砖塔,称着文峰塔,高高地矗立着,成为姥山岛的标志。这座塔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于清光绪四年(1878)由洋务大臣李鸿章绪建完工,自然是游人们必须游览登临的景点。岛山并不高,大家很轻松便可登到塔下。七层八面的文峰塔砖色幽黑,就像铮铮铁骨,塔内有旋转陡峻的石级可攀登而上,每层均镶有明清以来地方政要们的题款石匾,书法遒劲浑厚,大体抒发了他们登塔怀古的感慨,令人仰慕不已。


中庙寺隔湖与姥山岛遥遥相对

    “山登绝顶我为峰”,当我站在文峰塔的最高层,仿佛已入云端。凭窗眺望,水天一色,强劲的湖风扑面而来,这时,天空中不时飘下几滴疏落的雨点,朦胧的湖光山色更增添了思古的情趣。俯瞰近处,在一片绿色的掩映下,黄色墙壁的寺庙若隐若现,那便是姥山岛历史悠久的古庙“华藏净寺”。于是,再拾级而下,寻访曲径通幽处的寺庙。


在游船上能看到中庙的全貌

    远远地就能望见寺庙前有一棵古老的槐树,树冠巨大,荫庇着寺庙。正巧这寺庙的主持闻声站在寺门,似在迎接我们一行。他介绍说,相传在这老槐树下是《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的说媒之处,当年电影《天仙配》就是在树下拍摄的,增添了一丝浪漫的色彩来。


古朴的巢湖中庙寺

    身着袈纱,脚登僧鞋的华藏净寺主持看起来很年轻,是一个30岁左右眉清目秀、中等身材的男子。自称在浙江大学毕业后,又在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分配于此的,一口标准的京腔。我们问道:“是否是北方人呢”?他答曰:“就是本地安徽淮南人氏”。毕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年轻僧侣,知识宽广,有问必答,娓娓道来。他介绍说,华藏净寺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起于汉代,过去香火极兴盛巢湖,后毁于文革期间,现在的建筑尚有历史的痕迹。他热情地带着我们进寺参观,又到寺后的废墟上讲述曾经宏大的规模。我想,如此年轻的主持,却能守着这青灯黄卷,古佛疏钟的寂寞,也是很难得的,宗教事业,后继有人了。


姥山岛华藏净寺门前的老槐树,相传是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说媒之处

    古寺的附近有一小渔港,石砌简朴的渔村环绕左右。因旅游业的发展,渔民们都将自己的家改为饭店,半捕渔半经营,在这能品尝到巢湖中的鱼虾湖鲜。当我闻到带有鱼腥味的湖风时,我想起了家乡太湖,这样的情景是何其相似,也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时已近中午,因有同伴晕过船,不便在岛上渔家午餐,于是仍旧乘游船颠簸着返回湖边的中庙。中庙附近有许多家饭店,我们在一家饭店尝了巢湖的美味,大家都赞不绝口,那口味并不像印象中的过咸而不入口,看来店家也懂得市场经济的需要,尽量适应全国各地游客的口味了。

    矗立在湖畔赤砂岩上的中庙红墙灰瓦,面向姥山岛,三面临水,气势恢宏。据记载,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屡废屡修,在清光绪年间由李鸿章倡募重修。中庙寺灰色楼顶,重檐飞出,当我们登上斯楼,有凌空欲飞之感。相传中庙寺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于庙者,肩背踵接”,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

    中庙悠久的传统,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周围老百姓在劳作之余,还喜爱来此领略八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这天,正好是“巢湖中庙庙会”的日子,在寺前广场上已搭起戏台,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还未到庙会开始前,就可见四邻八乡的农民扛着自家的长条凳,陆续从各处赶来,还有一些是用拖拉机和三轮机动车把人送到会场来的。大家在戏台前坐着,等待庙会开始的那一刻,殷殷期盼,溢于言表。

    下午2时,戏台上响起一阵铿锵的锣鼓敲击声,伴随着咿咿呀呀的唱腔,艺人粉墨登场。我们听不懂他的唱腔,据说是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庐剧”。看着坐在台前广场上密密麻麻的人群,神情如痴如醉,我们也被他们这热情感染了。巢湖这一方水土,富庶了一方人民,但愿这淳朴的民风代代相传,沿袭永远。

旅游地图

巢湖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