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六安游记

六安游记

衰落的古镇—— 正阳关

古碑上文字虽然看不见了,透露的可是历史的沧桑


不是有文字,你怎么也不能知道这是伊斯兰教堂

弘扬正道是真主的教导


东门外不见车嶙嶙,马萧萧


城砖上的苍苔彰显历史的风云


雄伟的清真寺主殿,没有丝毫伊斯兰风格,到是象传统道教的大殿

乞求伟大的真主保佑


在中东水火不容的两个宗教,在这里只相距400米和谐相处


斑白的文字显示历史上的繁荣

  这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农村集镇了。如果你不是懂得历史,当你驾车从它身边飞驰而过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在你的身后,就是一个千古雄关古镇。可是,它现在衰落了,而这个衰落,也不过才50年的短暂时光。这个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声名显豁千里淮河边上的古镇就是——正阳关
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推算从刘备守正阳关算起,至今也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
    而可悲可叹的是,它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同样,也因水而衰,究其原因,也就是淮河的治理,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它的人气大为下降。慢慢地就衰落了。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处,位于淮河南岸,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是淮河中游重要水运枢纽,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正阳关得水运之利,擅舟楫之便,商贩辐辏,市场繁荣,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明王朝见正阳是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好地方,就于明成化元年(公元 1465年)在此设立征收税赋大关,直属户部管理。“正阳关”即因此得名。这里也曾有帆如云,桅杆如林的场面,镇上的老人说,解放前淮河里船民做饭升起的炊烟,可以看见绵延数里,由此可见当年的繁荣了。
   正阳关于1949年解放,1950年3月设正阳市,可以想象到,当年在初解放的时候,它的经济地位的重要。可是好景不长,50年6月撤市为区。1953年改置正阳镇,一直归属于寿县。自那以后,随着大别山下来的淠河水治理,佛子岭水库的兴建,淠河水改道,山区的交通和木竹都不走水路,慢慢地它就没有了人脉之气。
   其实,它离我这个城市并不遥远,算起来不过几十公里而已。我曾经数次去武汉,都是从它的身边擦肩而过,想停下来看看这里有没有什么古代的遗迹,可是总因为工作任务匆匆而过,没有得到驻足的机会。只是每年在汛期的时候,从中央电视台到省电视台,每天关于淮河防汛的第一线消息中,必然有淮河正阳关的水位报道。淮河的水位,牵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也使得默然无闻的正阳关名扬天下。
原来,淮河在正阳关这里,自西北向东北拐了一个将近90度的弯。因此,正阳关被称为淮河上中游的“咽喉”, “七十二水汇正阳”的说法就证明了它在淮河防汛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水文专家解释说,在正阳关以上,集水面积达到9万多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淮河流域的三分之一,可谓“洪水仓库”。而这个关,就是真正的关口,尽管它现在只是水位测量地而不是关水的地方。
  正因如此,正阳关的水位和过洪流量,对整个淮河防汛抗洪,决策何时动用行蓄洪区等起到重要参考作用。每年的王家坝开闸行洪,动用了蒙洼蓄洪区,以及随后的唐垛湖、荆山湖等行洪区的使用,都是参考了正阳关水位等情况后做的决定。正阳关水位和流量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下游淮南、蚌埠以及淮北大堤、京沪铁路等的安危。关口虽小,可是一年又一年,正阳关就是这样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自然,我是下定了决心,要来这里看一看。尽管,在这之前,千里万里之外的乡村我也曾经去过,可是,它总没有正阳关这样在内心纠集缠绕。
  上个周日,我和爱人一早就去车站乘车,准备去正阳关。去正阳关的车都是路过的车,那司机听我说去正阳关,说那里有什么好玩的。我只好对他哑然失笑,也难怪,现在谁不在为生活在奔波,又有谁,象我们夫妻二人这样,去这个既不是旅游地,又不是风景地的农村集镇呢,而在这个集镇,我们又都是无亲无故,难怪人家不可思议。
  正阳关现在最有古典色彩的,就是那城东门、城北门和城南门了,而正阳关的城墙,是在明朝修建的,可惜1940年被国民党桂系部队拆除,东、南、北三座城门仍保存至今。城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东门外题“西宇春台”,内题“朝阳”;南门外题“淮南古镇”,内题“解阜”,北门外题“凤城首镇”,内题“拱辰”。而西门当地人对我们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淮南过来的一条日本鬼子炮艇,从淮河上向城门楼猛烈轰击,炸垮了它,这也证明了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
  在这个小镇,我们没有看见多少古建筑,只是在南街,还有少量的民国时期的房屋。我问当地的老人,老人们对我们说,这都是现在衰败了,又加上改造,搞的不土不洋。言语中,充满了怨气。老人们说,原来这个街道上铺的都是长长的石条,结果修了马路,石条给人家肥西人买走了,那石条上的沟槽,可是上千年来车轮碾出来的啊。听了老头的话,我直感到惋惜。古代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搬迁的,搬迁了物品,你能搬走历史吗?
   也许,这里历史上的居民都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在这个只有万把人的小镇上,宗教的力量竟然是如此强大!靠近东门的旁边,就是一座宏伟的清真寺。尽管是不久前修缮的,然而,从它的规模和面积来说,却是相当的宏大。我们是在游览了南门后在十字街吃的饭,吃了饭后就去东门,也许时间上正赶上唱古兰经的时候,很多回民都从自己家向这里赶来,那浑厚的男中音的颂经声,通过现代化的播音设备,在空旷的四野回荡,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而在去北门的路上,正好是经过一个基督教堂,占地虽然不大,却也是修缮一新,倒是把它对面的寿县老年大学正阳关分校比的相当的寒酸,是历史的报应呢还是我们有关的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好?我望着衰败的街道,只能是摇头叹息。
    可惜的是,由于我们不知道正阳关的古迹位置,只知道正阳关它有古城门,却不知道它还有玄帝庙、羊石雕塑等正阳关镇标志性建筑,看来只能是以后有时间再来了。
  听那老人告诉我们,正阳关有座迎水寺,又名三官庙,位于淮河岸边,风景和丽,有小蓬莱之称,庙内供奉的是天、地、水三官老爷。可惜的是该庙毁于一九五四年大水,今尚存庙基旧址了。该庙有一无名氏撰写的楹联曰:“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对仗工整,让人过目难忘。再有就是那清真寺大殿前的楹联:: “望空非是空雷雨风云孰执掌,无象真有象乾坤日月大经纶。”此联充分体现了伊斯兰传统文化,“望空非是空”、“无象真有象”让人浮想联翩,而我们在仔细看看这建筑的时候,它完全没有伊斯兰风格建筑苍穹般的屋顶,到是和我们中国古典的道观大殿建筑没有二样。我想,这也是文化的融通变革吧?
  看资料上说,在正阳关西边的淮河岸边原有一座凉亭,因站在亭中向西望可见巨澜翻滚、波涛汹涌的淮水,故名“观澜亭”(今已不存)。其亭上有一无名氏撰写的一副十分著名的长联,上联曰:“世虑顿消除,到绝胜地,心旷神怡,说什么名,说什么利,说什么文章声价,放开眼界,赏不尽溪边明月,槛外清风,院里疏钟,堤前斜照;下联曰:湖光凭管领,当极乐时,狂歌烂醉,这便是福,这便是慧,这便是山水因缘,涤尽胸襟,赢得些萧寺鸣蝉,遥天返棹,平沙落雁,远浦惊鸿。” 这幅长达102字的楹联可以说是一篇微型写景状物又抒情的散文。在今天这样红尘滚滚的时候,人们整日为生活,为仕途,为发财而搅净脑汁的时候,我们不更应当学学这位不得意的文人的情怀吗?
  正阳关在衰落,而仅有的古文明再不加以保护,这个衰落将随着时光的流逝必然要加速。这是不是历史对人们的惩罚呢?如何在加快农村集镇的现代化过程中,保护好它的灿烂文明,恐怕有关部门要好好深思。

旅游地图

六安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