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六安游记

六安游记

寿县之行

绿豆跑到黄山游玩,且时至端午,在ZL的号召下,229的4兄弟(还有大侠)齐聚合肥——五年,弹指一挥间。

 

本来5点多到的火车,因为晚点,6:30才到合肥。打车到SW大门前。打电话给ZL,说我到了,冷不丁的ZL说看到我了,我环顾四周,一片茫然!后来到ZL住外,一个可以看到路口的非常隐蔽的地方,感慨:若被监视,那真是防不胜防!——让大家久等了!

 

吃过早饭去车站坐车,排队的人非一般的多!为了节约不必要的等待时间,直接站着到寿县。

 

原计划第一站是博物馆,因为中午休息,闭馆,所以改到对面的孔庙转了转。与其他的寺庙差不多,只是因为人少,多了一份清静!


孔庙在元代时被移建到城内西大街中段,占地2W平米,为五进重院。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不光是一个景点,还应该是一个供人们休息、消遣的地方。在院里看到了一堆桌椅,应该是供人们喝茶打牌用的(未考证)。


在孔庙东侧,是魁星楼,它象征着一方文风昌盛。古色古香之余,已经可以看到有些残旧破败了。这么旧了,应该不收门票吧?不知道还可不可以登上去参观参观?绕到临街的那门处,出人意料的是发现这座阁楼居然是一家商店!楼是可以上去的,但是不给我们上去,因为不公开给大众。


第二站,古城墙

寿县在历史上是中原通往江南的咽喉,是兵家反复争夺之地。现在的城墙为宋代重筑,长7147米,有4个城门(南:通淝;北:淮靖;东:宾阳;西:定湖)。城墙除了军事防御外,还起到防洪的作用。曾在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城墙外墙为砖结构,内墙为土墙。在4个城门中,最大的是南门,其余3个城门都较小。比较大的车现在只能从南门出入。南门到东门、西门的城墙整修过,内墙铺种了草坪,墙顶用石板铺成。


远望城楼,曾经的策马扬鞭已经远去,现在已是车水马龙的景象,但是看着这城门,一点点靠近,还是有种错觉,仿佛跨过历史,回到古代。

爬上城楼,准备买票。听一刚出来的游客报怨说上面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卖票的说,里面有毛主席像章展。真是无语。之后去看了一下,这个毛主席像章展收集了非常多的关于毛主席的像章、书集、字画等!单独做个展览都是非常好的。只是在这城墙上作为重点项目来展出,让人对这古城墙不免有些失望。

透过墙孔,看到的已不是战马,而是车来人往的大马路,再次让人有种历史错位的感觉。不过这样的体验,又是何等的奇妙。

东门

右边两块黑色石碑是历史水位标记。上面:1954年,最高水位25.78米;下面:1991年,最高水位24.46米。可见城墙除了军事防御外,对于防御洪水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城门内的石板路被几百年来的独轮车压得留下了深深的车痕——中间那条石板。


东门内,一些房子被拆了,应该是要建些旅游配套设施。


北门

东门基本没有什么游人,只是些出入的当地人。而北门毗邻穿过县城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向八公山等景点的必径之路,所以游人稍多些。


与威严的城墙给人丝丝紧张的感觉不同,城外是一片休闲。众多垂钓爱好者散布在护城河边钓鱼。河对岸不时的出现几头水牛,或低头吃草,或趴在河里泡澡。


第三站,正阳关

正阳关在寿县城西南30公里,是淮、淠(网上查到读PI4,但是当地把它念PEI4)、颖三水汇流处。由于水运便利,正阳关在早前是淮河中游的经济重镇。但是随便历史发展,水运逐渐被路运取代,当年的经济重镇没落了。

为了发展旅游,重修镇上的玄帝庙公园,还有其他一些景点,但是由于交通和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宣传也不到位,旅游在正阳关,乃至寿县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只能算是起步阶段。

现在正是农忙时间,玄帝庙公园门前晒满了麦谷,公园门也紧闭着。好在ZL在镇上工作了一段时间,认识镇上的人,后来镇上的领导过来找人把门打开。庙里没有其他人,很清静,更有位清静的道士住守在这里。对于算命一直不太相信,不过就当是体验,在这里抽了身平第一根签。上上签。大意是说:做什么事都会很顺畅,做事情要果断些,不要犹豫。这个MS有些意思,因为我做事情总是比较犹豫。这几天寿县行都很顺畅,但是最后晚节不保。在车站,估计是上车时,钱包被偷了。所以算命,只是算命,那是某种理论,与现实是有出入的。

因为对道士与这座公园在经济上是什么关系感兴趣,所以对此了解了一下。公园只收取门票,不向道士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向道士发任何形式的工资;道士不交任何费用,只是以算命解挂来挣钱。用生态学的概念应该算作互生关系,在管理上可算无为之治了。这种关系挺和谐的。

阳关港在古代是淮河中段的一个大码头。镇上也因为有码头,商船往来频繁,镇上生意兴隆,经济发达。但是现在的码头没落,被用来晒麦谷、洗衣服,散步纳凉的地方。

下面就是淮河主干道,另看它小,那是水位还没涨上去,水最大的时候,淮河的对岸是那条隐隐约约的树林!可以想像那时如同一片汪洋了。

与码头的冷清相比,造船厂就繁忙多了。在建中的一艏大船,估计得有上百吨吧。


第四站 安丰塘

安丰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塘”。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灌溉面积83万亩。

安丰塘古名芍陂(Que4 Bei1),为2600多年前楚相孙叔敖所造。是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寿县也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建了孙公祠,占地3000多平方米,祠内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

祠内环境清幽。


关于“吃”

总的来说寿县有不少地方特色的菜,特别是豆腐。

第一天游玩了正阳关后,去了枸杞乡,在一个**厂边的小道里钻进去,车就停在一排平房前的空地上。像是农家又不是农家,像是厂房也不是厂房,环境很一般,厕所也不像厕所,只是放着几个桶而已。就在这样一个地方,深藏着一道美食:红烧公鸡。这道菜的做法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个看着非常一般,或者说很差劲的地方,因为美食,成了地方接待各级领导的定点场所。红烧公鸡:这菜烧得非常入味,肉嫩而香,味道鲜美,当真的非同一般;另一道鲤鱼过黄河:是淮河里的某种鱼放了鸡蛋炖的鸡蛋羹。因为放了鱼,鸡蛋更鲜美;而放了鸡蛋之后,能去鱼醒味。这与泥鳅钻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妙。

枸杞乡地方非常偏,不好找。寿县宾馆(启功题)的菜也很不错,还有记忆的有特色的如:豆腐脑、豆腐蒸饺、粉丝狗肉、红烧鸡等。

寿县豆腐

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刘安一生笃好神仙方术,他养士数千,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附,其中苏非、李尚、左吴等八人有高才者称为八公,常与之登山修道炼丹(八公山也由此得名)。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

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唐代鉴真和尚在天宝10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

寿县八公山豆腐的制作技术自西汉流传于世后,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

1、选料。选取产自八公山乡蜘蛛湖和寿西湖的黄大豆,将大豆中的烂、坏、瘪豆一一拣去。

2、浸泡。取八公山大泉、玛瑙泉和珍珠泉水,浸泡黄大豆,使纤维软化,蛋白质容易溶出。技师们根据季节、温度,确定浸泡的时间,一般在5小时左右。

3、磨浆。将浸泡好的黄大豆,掺兑八公山泉水,用石磨研磨成均匀的浆汁。磨浆多用石磨,特别是紫细石石磨更是磨中上品,做出的豆腐色泽美观,质地好,对大豆中水溶性蛋白质破坏小。

  4、挤浆。将磨好的浆汁放入“布口袋”中,用力挤压出(左右晃动,俗称“晃单”)生豆浆。

  5、煮浆。将生豆浆放入土灶大铁锅,高温烧煮。这是凝固的准备阶段,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加热变异。煮浆时,观察其表面的色变情况,直到浆上无沫,豆浆煮透,无黄豆浆味。

6、点膏。在热豆浆中兑入严格计量比的石膏,并冲浆两次。

7、蹲脑。又叫“养花”,就是让豆浆静置10分钟左右,待豆浆凝固,再除去残存其上的淡黄色泡沫。

8、压单。又叫“绢包”,将豆腐脑放入垫有棉白布的容器中(通常是篾制的),包裹严实,将容器依次摞上,进行压制,这是使蛋白质凝胶更好更均匀地接近和粘合,同时强制排出豆腐脑中的多余水份,使其成型。

  9、制成。经过几小时冷却后即成嫩白的豆腐,掀开白布包裹,用铜制的宽而薄的刀片分成各式形状的豆腐。 

  (一)原料特征

这种工艺使用的主要原料黄大豆,选用的是八公山蜘蛛湖和寿西湖(7万亩,年产大豆2350万斤)所产品种。由于两湖所处淮、淝低洼地,土壤肥沃,各种营养元素齐全,特别是硒、硼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对大豆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此豆色泽略呈淡黄,颗粒浑圆饱满。根据检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较其他地方出产的大豆高出2—5%,是生产八公山豆腐的首选原料。

  (二)水源特征

  这种工艺磨浆所使用的水是寿县八公山中优质矿泉水,含有十分丰富的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珍珠泉、玛瑙泉和大泉(又名水晶泉和土净泉),泉水清澈味醇,久旱不涸,冬暖夏凉,一年四季均可用来生产豆腐,是制作八公山豆腐的主要水源。用这种水磨制的豆腐,既无北豆腐的苦味,又无南豆腐的涩味,口感好。清代吴育《珍珠泉记》载:“珍珠泉……而造豆腐者其资焉,色白而质良,风味尤胜”。第一个科学解说了八公山豆腐所具有的色、质、味俱佳的特殊原因。

  (三)工艺特征

  寿县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经汉淮南王刘安宫廷流传于民间后,在生产过程中,经技师们长期摸索、提炼,工艺日臻完善。大豆要精选、泡透,磨浆均匀、滤浆精细,煮浆透彻,点膏恰当,不抓腐皮。尤其是点膏,不多不少,膏多了豆腐硬,膏少了豆腐软。此道工序技术要求严格,是老师傅口传心授至关重要的窍门,同时与准确把握气候、气温密切相关,十分考究。而目前国内外其他地方生产的豆腐与其相比味道大不一样,不能不与之有关。用这种技艺1斤黄豆可生产5斤豆腐,而其它地方只能生产3至4斤。

  (四)产品特征

  用传统工艺制作出的寿县八公山晶莹光泽、洁白细腻、清爽滑利、鲜嫩味美。水晶晶、亮晃晃、颤巍巍,棱角分明,不散不碎。凉拌滑溜爽口,煎炸烹煮咸宜。尤其烧汤有“三绝”:热汤上桌,汤中豆腐片可随热气在盆中漂浮,俗称“漂汤”;汤呈乳白色,俗称“奶汤”;汤及豆腐鲜美可口,俗称“鲜汤”。配以其它食品和佐料可做成风味各异的上百道佳肴的“豆腐宴”。如今的豆腐宴已成为这一地区独具一格且中外驰名的上等宴席。

  (一)历史价值

  豆腐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世后,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唐朝时,豆腐之法随鉴真东渡传到日本,日本豆腐界一直视其为祖师。日本生产的豆腐制品至今尚有“唐传豆腐淮南堂制”的商标,商标中的“淮南”便是建都寿春的“淮南国”。宋代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食品,成了中国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时至今日,八公山豆腐的生产技艺不但在国内普遍流传,而且整个世界都在使用同样的技艺生产豆腐。这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人民的杰出贡献。

  (二)保健价值

  豆腐,在我国五代时称之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而元代郑允端“种豆南山下,……”的《豆腐》诗,极力赞美豆腐的色、香、味、美,并称其为“五鼎食”。豆腐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物美价廉,成为人类健康食品中的姣姣者,独占世界食品文化之林的一席之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它不仅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体所需要的8种氨基酸,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动脉硬化的机会。嫩豆腐还含有大量的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细胞的正常活动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经常食用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目前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

  (三)文化价值

  豆腐在2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构成了独特的豆腐文化,它是以豆腐为载体,以豆腐的独特品味、丰富营养、风格品质、蕴含哲理、历史渊源等为基础,由饮食渗透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民间流传的许多丰富多彩的豆腐故事,通俗朴实的豆腐歌谣,富有哲理的豆腐谚语,与幽默风趣的豆腐歇后语,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作品,是豆腐文化的源头。宋、元、明、清咏豆腐题材的古体诗就有20余种,今人咏豆腐的新、旧体诗也在百首以上;有以豆腐为题材的散文、小说,仅以《儒林外史》、《红楼梦》涉及豆腐的描写不下数十处;“东坡豆腐”、“豆腐西施”更是家喻户晓。自1990年,北京市和台北市同时举办“第一届中国豆腐文化节”起,至今已举办14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在中国及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







 

旅游地图

六安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