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青阳九华山(二)
圣山起源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族金乔觉(696 —794年),24岁时削发为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于山深无人僻静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 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闵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应允,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 山峰。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叹未曾有,由静而惊,由惊而喜,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并为持戒精严、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唐至 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也相率渡海 来华随侍。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精进修行。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氏父子。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 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 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双重桂冠而闻名于 海内外。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九华山佛教至明初获得显著的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 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 文物2000余件。

遥望万佛塔

天然睡佛

百岁宫,全国重点寺院。该寺五层走马通楼,看似古城堡,始建于明。周围自然景观秀丽,松声竹韵相伴,群猴嬉戏,人文景观丰富,有百岁宫、五百罗汉堂等名 胜,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存种、鼓、碑刻等文物50余件。明万历年间,无暇和尚在此结茅禅修,126岁圆寂,肉身三年不腐,后人建造庵堂,装金肉身供于其 中,是为“摘星庵”。明末清初俗称“百岁宫”。崇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暇和尚为“应身菩萨”,赐额“为善最乐”。同年,无暇徒弟慧广主持造戒堂,立 方丈,安单接众,易摘星庵为万年禅寺。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1983年重塑佛身,无暇和尚肉身重上漆、贴金。

五百罗汉堂内罗汉

古拜经台
拜经台,安徽省重点寺院。景点内人文景观丰富,有摩崖石刻、观音峰上院、拜经台寺、“山径古道,佛国洞天”等,自然景观雄奇,“大鹏听经石”、“观音 峰”、“狮子峰”等形态逼真。主景点拜经台寺,又名“大显庵”,为相传金地藏拜经于此,留有脚印。寺建于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年间再建。1995年改 建大殿,并增建了斋堂、寮房、山门殿等设施。

大鹏听经,俗称“老鹰扒壁”,在天台西,拜经台寺后。其石伏贴于悬崖上,高三十余米,翅膀分明,状如大鹏。传说僧地藏拜诵经书,大鹏飞来聆听而感化为石。

孙元良题字。

天台,天台是九华山高山著名游览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有地藏禅林(天台寺)、蜡烛峰、天台峰、十王峰、钵盂峰、宴仙台、捧日亭、无底洞、金龟朝北斗、仙 人击鼓石等百余处名胜。主要寺庙有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全国重点寺庙,因坐落于天台顶峰,故称“天台寺”。相传,金乔觉善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遗 迹。寺始建于宋,后废毁。明洪武年间、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重修,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1983年重修佛像,上漆贴金,民间有“不上天台,等于没 来”之说。

十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