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承德游记

承德游记

承德游

上周三、四,也就是10月29日和30日,应朋友之邀,到河北北部的承德玩了两天。深秋季节了,跑到闻名天下的避暑山庄过把瘾,不会是有病吧?这个时间去,好处还是不少,至少游客少,没有那种喧哗的只看人头不见风景的场面,天气稍凉,让人心情好。不过要是再晚两天,11月1日以后,那时如避暑山庄内的山区将实行季节性封山,就会失去游山的乐趣。我们是29日在北京站乘n211次列车,早6:30发车,10:48到承德,中间只停兴隆一站。到后解决住宿和吃饭问题后,整整一个下午游避暑山庄。第二天7:00起床,早饭后退掉房间沿着武烈河边步行(约1个多小时)前往普宁寺参观,后打的前往普陀宗乘之庙(号称小布达拉宫)参观。这三个景点是游承德必去之处,其它景点就看有无时间和个人的兴趣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承德游只玩了这三处,其它的留给下次了。下午13:30乘n212次列车回京,17:48到京。  
避暑山庄群山环抱,地势高峻,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又可分成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区三部分。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避暑山庄的大门

避暑山庄的“避”字为何多一横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九进院落,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组成。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种隆重的大典也都在这里举行。这里,皇帝的御笔随处可见。

此匾可是御笔
   苑景区的精华基本上在湖区。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的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
一座有特色的桥

宁静的湖区

芳诸临流景区

树林里经常可见到鹿群

山区的林间道路,可走一辆游览车。其实,林子里还有土路,在里面走更有滋味。
  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经过整体维修后,更具宗教艺术的魅力,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世界之最。 

普宁寺山门
普宁寺始建于1775年,196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前后两座主体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龙头。寺庙中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在古建彩绘中更别具一格。

大雄宝殿外景
  寺庙的后半部是仿西藏桑鸢寺所建。但仿中有创,例如:主体建筑五顶赞尖聚拢式楼阁,“大乘之阁”,前出六层檐,东西五层檐,内部四层,古建艺术家称之为国内外的罕见的古建艺术珍品。它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巨大艺表现能量,其宏伟壮观风格独特,又反映出“佛家”的宗教感染力,是其它艺术无法代替的。大乘之阁总高37.4米,依山形地势而建,建筑格局变化自然。阁的东西南北又有四大部洲殿和八小部洲殿。日光殿与月光殿在东西相陪,四个角又有四座吉祥喇嘛塔,组成了佛国宇宙世界的须弥山。

  外观“大乘之阁”
普陀宗乘之庙
(俗称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因规模比西藏布达拉小,俗称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顺着石甬路沿坡而上,穿过拱门;循阶直登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全高43米,底座高18米,平面上1万平方米,在这宽大的基座上建起高25米紫红钯的大台,故称大红台。墙上有6层盲窗,大红台正中是6座琉璃佛龛,龛内雕一大万寿佛和许多小万寿佛。大红台中央称“万法归一”殿,为重檐攒尖顶方形大殿,上覆鎏金鱼鳞瓦、脊兽、铎铃。共用黄金14000余两,殿内供有多尊铜刻佛像。
  游览了普陀宗乘之庙,可以说是象征性地瞻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 

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大红台位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 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
  白台东南角有面阔五楹、进深三间的“文殊圣境”殿。西部为千佛阁,四周围廊(现已坍塌),阁内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献的千尊佛像,中立《千佛阁碑记》为乾隆三十五年御制。阁内有条幅曰:“妙相合瞻干利资诸福,繁釐同祝万欢洽群藩”。
  白台东为哑叭院,是皇帝进庙上香时僧人回避之所。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七层,一至四层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 (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

远观大红台(基层是白台)

近处的竿子最高处,有一面写有我们一家四口名字的小红旗,预示佛在保佑全家健康
  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隐于大红台群楼之中,殿顶高出群楼,金光闪烁。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调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内地宗教建筑的瑰宝。


万法归一殿的金顶(最上面一层金子还在,下面一层的金子已被日本强盗刮走了)

院内的敖包和转经桶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