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十方奉圣禅寺及十六罗汉 豫晋蒙陕自驾游之七
十方奉圣禅寺位于太原晋祠,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由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它原是尉迟恭,即右门神尉迟敬德的别墅。尉迟恭晚年闲居学延年术,感到自己争战沙场杀戮甚众,奉敕将别墅改建为寺,并请高僧智满为主持。奉圣寺山门为原晋祠景清门,见后面的牌匾。景清门原称惠远门,始建于元代,明嘉靖年间重修。“景清”出自窦庠《太原送穆质南游》诗中:“今朝天景清,秋入晋阳城。”

来前一直担心太原的空气,到了才发现晋祠的空气比上海强多了。舍利生生塔位于寺北的浮屠院内。

栅栏里是“晋祠藏风峪华严石经”,是唐圣历二年(699)在武则天关注下由宋之问组织镌刻的唐译80卷《华严经》共96幢。石经保存了一些武周新造字和风韵不同的初唐小揩书作,有很大的佛学和文化价值。
景清门前后各有两座塑像,坦胸露乳的两座在门外左右两侧,持剑的两座在门内左右两侧。这些塑像没任何介绍,一位路过的导游讲是四大金刚。对此我有点怀疑,四大金刚基本都有相同的造型,且通常在金刚殿内,从没见过站在门外的。个人认为门外两座应该是哼哈二将,他们的造型比较多变。


门内侧的两座我猜测可能是两位迦蓝,甚至也是哼哈二将。(寺院建筑从各地迁建而来,多一对哼哈二将也不是没有可能。)PS:1980年代初,为保护古建筑、重组奉圣寺,太原市政府迁马庄芳林寺大殿(明)、汾阳二郎庙中殿(元)到此,并迁晋祠景清门作奉圣寺山门。当时宗教界、史学界对此颇有微词。


进寺门不久为韦陀和弥勒佛。韦陀左手托金刚杵,杵尖指天,此姿势异于往常,好象指提供部分食宿。

再进去右侧有罗汉朝观音殿。观音两侧是善财和龙女,外侧分别有8个罗汉共计十六位(见后面介绍)。

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塔八角七级,每级四门,高38米,并绕以琉璃勾栏,可凭倚远眺。“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

塔每级门上各有匾额,无匾的估计是假门洞,所以看似八面有门实际只有四门。

大雄宝殿原为马庄明代芳林寺大殿,1980年迁来。殿内两侧有北齐娄睿墓壁画,非常精美,没舍得拍。释迦牟尼佛像两边的迦叶、阿难等彩塑很生动。

十八罗汉由佛教传说中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都是释迦牟尼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宋代则盛行十八罗汉,可能与中国文化对十八的偏好有关。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法住记》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住所。该书经玄奘法师译出后十六罗汉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最早记录十八罗汉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中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即《法住记》中的十六罗汉名,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第十七位罗汉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
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寺庙中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以环卫释迦牟尼佛。它们原来没有固定形象,完全是艺术家想象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由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作品。到元代寺院大殿多供有十八罗汉,佛教界罗汉像绘画与雕塑也以十八罗汉为主。
奉圣寺始建于唐初,故只有十六罗汉,其名字皆如《法住记》,音译文字稍有出入,依图分别为︰
(单数在观音左侧,双数右侧,数越小离观音越近。)
(1)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坐鹿罗汉: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3)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vaja),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5)诺矩罗(Nakula),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5)诺矩罗(Nakula),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重复)
(7)迦理迦(Karika),骑象罗汉:本是一名驯象师。
(9)戍博迦(Jīvaka),开心罗汉: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11)罗怙罗(Rāhula),沉思罗汉: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3)因揭陀(Añgaja),布袋罗汉: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15)阿氏多(Ajita),长眉罗汉: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欢喜罗汉: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4)苏频陀(Suvinda),托塔罗汉: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6)跋陀罗(Bhadra),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

(6)跋陀罗(Bhadra),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重复)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罗汉: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罗汉: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看门罗汉:为人尽忠职守。

十八罗汉其余的两位分别为:
(17)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后据民间传说转世为济公活佛,惩恶扬善,普救众生。
(18)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不过后二位罗汉意见并不一致。
寺中还有不少建筑由于时间原因没进去参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