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太原游记

太原游记

晋祠三绝 豫晋蒙陕自驾游之九

晋祠有“三绝”,分别为“齐年古柏”、“难老泉”、“宋代彩塑”。“齐年柏”位于圣母殿北侧苗裔堂前,传为西周时所植,是晋祠最古老的遗物。其树身向南倾斜成40度,形若游龙侧卧,又称“龙柏”。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歌颂齐年柏。明末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倾斜后的周柏刚好被一颗千年树龄的“年轻”柏树支撑住,合称为父子柏。

 周柏为何斜在圣母殿北边,几乎靠到大殿的重檐上?按说柏树即便枯死也不会倒卧,何况周柏还颇有生气,只能是外力导致的结果。专家考证晋祠大殿曾在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因悬瓮山滑坡倒塌,相距仅十几米的周柏被泥石流的冲击树根,树身倒向泥石流冲击方向,正是现在的正殿方向。

 2002年3月,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以碳14交叉定点法测定周柏树龄,结果为2600-2990年,正是中国西周时期。难以想象,眼前这棵大树竟伴随着中国三千年的文明信史一路走到现在,不知它还千年后看到的中国会是什么模样。“齐年柏”本有左右两棵,可惜另一株“凤柏”在清道光年间被砍伐了。

写这篇博文时发现晋祠关帝庙前还有一株周代“长龄柏”与“齐年柏”同龄。可能晋祠古迹实在太多,我们竟没留意关帝庙,也没拍到长龄柏的英姿。网上还看到好多关帝庙内的精美壁画,没去太可惜了。

 圣母殿旁的还有好几棵这样的古柏,气度不凡。

 晋祠古木众多,除柏树外,汉、隋、唐代的三株槐树也很有名,至今都还郁郁葱葱。

 三绝之一的难老泉建筑群包括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难老泉亭,以及水母楼。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水塘,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它是晋水三个源泉中的主要泉源(其它两个为善利泉和鱼沼泉),流量1.8立方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因它畅流不断,终年不息,北齐时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下为“南海眼”难老泉亭。

 清刘大鹏《晋祠志》载:“难老泉水初出之处,瓮石为塘,中横一石堰,凿圆孔十,为东西分水之限。其东西又横一石,名人字堰,为南北分水之限。北七孔,分水七分,所谓北渎是也,东流名北河;南三孔,分水三分,所谓南渎是也,下有伏流,南流分三河,曰南河、曰中河、曰陆堡河。其西水未分之处,名金沙滩。”为何三七分水?晋祠有“赴入鼎镬”、“沸油取钱”的传说。《晋祠志》记述“赴入鼎镬”后说:“夫北渎之水虽云七分,而地势轩昂,其实不过南渎之三分。南渎虽云三分,而地势洼下,且有伏泉,其实足抗北渎之七分,称物平施分水之意也,传言何足为信?”现在我们知道:流量=流速×横截面积。流速与地形相关,地形平缓的支渠想获取与陡急支渠同样的受水量必须增加渠口受水面积。因此南渠渠口进水面积虽仅三分,但因流速快,实际获得的水量与北渠基本相等。智伯渠源于南渠,春秋有智伯开智伯渠引晋水灌晋阳城,攻赵无恤的故事。战国后历代为解决晋阳城军民吃水,转而利用智伯渠为晋阳城供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时再引智伯渠水灌晋阳,晋阳城毁之后,智伯渠开始衰落。

 难老泉井口直径约三米,下开涵洞引水于外,经三七分水流入各支渠。由于地下水位水降,现在泉水也不能自然涌出,当地人说泉水是用水泵从地下打上来的,成为 “真水假泉”。

 穿过真趣亭下的通道,可进入难老泉的三七分水处。

 难老泉泉水通过龙口流入方池,游人争相到此亲近难老之泉,儿子当然不会落伍,也去难老了一把。 

 难老泉上曲折的石桥成为游人休息的好地方

 渠水伴着绿树非常漂亮

 清澈泉水使我忍不住拍了张自己的影子,呵呵

 水母楼在难老泉亭西侧,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上下两块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道出了晋祠风光和百姓对晋水的感激之情。水母楼一层为三洞砖窑,中洞内有尊水母铜像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一米多高,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这一形象源于难老泉“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如后注)。二楼供奉梳妆后端庄秀丽的水母坐像,两侧有八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是苗条的美少女;后面看却呈鱼形,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晋祠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分立于圣母两旁,其中侍女像33尊,宦官像5尊,女官像4尊,均如常人大小。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起居,有的负责梳妆洒扫,有的献上音乐歌舞,有的掌管掌文印翰墨,造型各异,神态逼真,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除中央龛内的2尊小像为后补外,其余均为宋代原作。韵味无穷的侍女曾让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忍不住著文赞叹:“我们站在这些雕塑中间,不但能看见她们轻巧的动作,还能听见她们清脆的笑声和不乐意的小小讽言讽语,清楚的了解她们彼此间的思想感情,这是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

 圣母像,旁边两尊小像是后来补塑的

 圣母南侧的女官和宦官彩塑

 圣母南侧群塑,共十七尊彩塑

 除圣母像前的二尊宦官像,想找出其它三尊的位置,终于在南侧群塑东边发现一位,其余在北侧群塑中。

 圣母及其北侧女官和宦官彩塑

 圣母北侧群塑,据导游讲戴大红花的侍女最精美,我们只能在门处观看,觉得都非常不错,只是上面灰尘大了些。我们其实是幸运的,平常这些彩塑并不怎么开放。

  PS:“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

  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而她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此并无怨言。一天她挑水回来,半道一位牵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因此多挑了三趟水。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说他是白衣大仙,送给春英一条马鞭,并说“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会遭水淹!”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

  柳氏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后百姓为纪念柳氏,尊称他为水母。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