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太原游记

太原游记

山西平遥古城、王家大院

在北京借调的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那趟新疆之行,去山西平遥古城、王家大院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了。正因为去了平遥、王家大院,我忽然对中国的古代建筑、古代文化特别是民间的古代建筑和古代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从平遥归来后,我陆陆续续去了北京的爨底下古村、福建的客家土楼、黄山的宏村、婺源的徽派建筑、象山石浦的古渔村,都属于此种类型。

可惜的是,当时的照片除了少数几张,全部在光盘中打不开了,遗憾的很。8月5日下班在单位吃了饭,在北京站坐到太原的火车。北京单位其他没有什么,就是坐火车非常方便,走过去5分钟就够了。记得当时是9点多的火车,卧铺,睡一觉醒来刚好到太原。从太原火车站走到建南长途汽车站,坐到介休的长途汽车,在介休再转11路直到王家大院。晚上赶到平遥古城里面住宿,第二天逛古城,然后赶到太原坐火车回京。

去王家大院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唯一有印象的就是知道山西有个乔家大院,也是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所知道的。后来才知道,山西大院并不只有乔家大院,光晋中就有四座大院最为有名,除乔家大院外,分别是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路北的渠家大院、太谷县北注村的曹家大院、和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在这四座大院中,数王家大院开放最晚,但也最为气势,去后果然如此,直叹不虚此行。

据说静升王家源出太原,先祖以佃耕为主,兼营豆腐小业。明代起开始经商,到清康熙初年已成为巨商富户,乾隆年间王家人口已达千余,位列高官者不乏其人。在仕宦儒商的辉煌顶点,王氏家族不惜工本建造自己豪华的生活家园,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谱写出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鸿篇巨制。

王家大院耗费了半个世纪(1762年至1811年)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共有院落54幢,房屋1083间。目前开放的两处,西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东称高家崖堡,建于嘉庆初年。东堡院有院落26个,东中西并列为六路。西堡院共有院落28个,中间有一主干道,贯穿着3条横巷,与东堡院用一石桥相连,东西对峙,气势震人心目。整个大院依山坡而建,站在后城墙俯视:发现西大院被一主干道和三条横巷分成一个大大的“王”字,令人惊叹不已,感慨古人是如何用心良苦。后来才知道,晋中四大院布局均有着按汉字布局,比如乔家大院呈一个双“喜喜”字,曹家大院呈一个“寿”字,王家大院呈一个“王”字,而渠家大院则因建在祁县城里的缘故,虽没有呈现什么字的说法,但鼎盛时,渠家大院所占面积竟达23628平方米,祁县人于是送给渠家一句美誉——“渠半城”。这也是晋中大院的一个显著特点吧。

从建于清嘉庆初年的东大院开始,沿着60多米的风雨长廊,一溜烟走下去。推开一扇扇门,三进四合院,雕栏石砌应有在,只是那阁中人物,厅堂身影,全转换成今天现代的游客,带着赞叹惊艳的目光,在院落之间走马观花。我是不懂建筑的人,否则定会抱着每一处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和神龛、石鼓、门窗感极而泣,因为艺术总是有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如果你懂。我只能啧啧称奇,幻想着背后能换算出多少银两。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匠心独具,典雅细腻,美观精巧,内涵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三雕”艺术宝库。是清代“纤细繁密”风格的集大成者,其石雕、木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石、墙基石、匾额、帘架、门罩、屋顶等,雕刻题材丰富多采,技法精致多样。内容包含:岁寒三友、四季花卉、莲生贵子、二十四孝、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流云、一路连科、佛家八宝、民业四业、才子四亚等题材,令人目不暇接。在王家大院,建筑已成为工艺美术的载体,石雕、木雕、砖雕技艺精湛;书法、绘画、诗文融于建筑。这些工艺美术与书法匾额、楹联处处显示着王氏家族耕读之家的风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堪称中华一绝。我国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六次专程到王家大院考察研究,称王家大院是“国宝、人类之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

过小桥,进俗称红门堡的西大院,很多院落大门紧锁尚未开辟,有些则虚掩着被我们推开闯入。用大块鹅卵石铺成的南北向主街,叫“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把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又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横纵相交,正好组成一个“王”字。心思巧妙结构严谨。遥想当年,王兴旺开始经商,至王谦受的鼎盛,王家从小买卖做成了豪商富贾,无疑是一部商业成功史,真不知当年王谦受偶尔站在自家堡墙上,若预知将有后人无数花着门票瞻仰自家墙院,该多骄傲?更想现在,直叹假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很难让人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怎么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

这是正大门,进去便是东大院,正大门在东大院的侧面,其实东大院和西大院都是座北朝南,依山坡而建。一直往前便是一桥相连的西大院。

进入大门后的情景。这个牌坊应该就是原来东大院的前大门牌坊。

这是“三雕”之一的木雕,随处可见。

这是西大院的前门门楼。

站在前门门楼上看西大院。整个西大院的布局一目了然。西大院依山坡而建,呈四方形,前低后高,后面的大牌坊就是后门的门楼。左右两个小牌坊就是两个角落。前后门楼正对着有一条大道,被横着的三条小巷切割,形成一个大大的“王”字,非常清晰。据说前面门楼喻为龙头,后面门楼喻为龙尾,中间那条道喻为龙脉。在龙头的正大门左右两边,还有两口井,喻为龙眼。

其中的一个小院子。

从后城墙看西大院。前面的牌楼就是前门城墙。城墙沿着山势是逐级往下。

从前门城墙上看大院。看到挂着灯笼的正大门没有,在其左右两侧亭子里面,各有两口水井,距离不远,却一口井里面的水是甜的,另一口是苦的,非常奇怪。

这是侧面的城墙。远处是后面牌坊,右边是西大院。

从城墙上看大院。

当天晚上赶到平遥住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古如昔完整保存的城墙,以及明清风格尽现又毫不颓败的门楼,仿佛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古代。进入大门,只见到处都是高大阴森的深宅大院,旗幡飘动的街道,狭窄的石板路,要不是熙熙攘攘的穿着现代服装的游客,真如时光倒流,重新回到了早已逝去的封建王朝。正如前人所说,“走进平遥古城,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真是不假。

据说平遥古城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县治所在地。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风貌,可以说它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人称平遥有三宝,其中由青砖砌成的古城墙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平遥古城此城墙仅为夯土筑成,规模较小。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才扩建成现在的规模,至今虽历经600余年的沧桑风雨,其雄风犹存。这座周长约6公里的古城墙,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这象征孔子的三千子弟及七十二贤人。除此之外,清朝后期,在平遥古城东南角还曾修建了一座象征古城文运昌盛的魁星阁,由此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远。

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在封闭的平遥古城里,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全城现存四合院民居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除此之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亦是鳞次栉比,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

当晚找了一家家庭旅馆住宿,主人看起来非常富足,光房间就有几十间之多,两个相连的四合院。晚上到街道上逛了逛。入夜后的平遥,除了东西南几条大街食肆店铺的灯火通明外,民居小巷内黑暗而沉寂,只偶尔有一两家门前挂了一对大红灯笼提示着那里是一户人家的大门。而在这春节期间,灯火阑珊的地方还是有的,顺着北大街向北,走到古城的拱极门,就已经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灯影火光将古城墙打扮得热闹非凡。仿佛即将上演一出戏,买门票上楼,这里在办迎新春灯会。从拱极门走到西门,有主题无主题的彩灯装饰了一路。走近了看,件件却是制作粗糙,只有贴在灯箱上的各种剪纸非常漂亮。我想从城墙的垛口俯瞰古城应该是美的,可惜夜晚登楼,已望不清城内,站在西北角望出去,黑压压的一片,不见灯火,灯火全来了装点城墙。

第二天租了房东的自行车。逛古城一定要有自行车,不然还真有点累。当然也可以坐电瓶车,但是没有自行车方便,自己想到那里就到那里。印象中最深刻便是古城中的票号,其中尤以“日升昌”最为有名。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势必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是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古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些都是古城里面人家里的摆设。古城里面都是典型的四合院。令人欣慰的是,这里的老百姓都知道原来古、旧也是一种财富,知道如何去保护它,去理解它。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跟你讲不完的故事,眼里话里满是对先人的敬仰,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自豪,对拥有这些古物的爱惜,一点都不觉得这是一种落后一种破旧。 

由于买的是通票,而且租了自行车,通票上的19个景点基本上都玩过了,风格大体差不多。行进路线是北门-北大街-西大街-南大街(貌似是传闻中的明清古街购物街,未考证)-城隍庙街-文庙(购买门票)-大戏堂-沿路向东,沿古城墙内壁向北-新东门-点将台-下东门-东大街-清虚观-华北镖局-商会博物馆-古民居-汇武林-蔚泰厚-日升昌-协同庆-衙门街-县衙-出南门。

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县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县衙建筑,县衙保存完整,分为照壁、正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等。此县衙有两个与其他不同的,一是酂(读错)侯庙,祭祀汉朝功臣萧何的,大概县官们想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公平公正谦逊正直带兵有为治国有方慧眼识珠的良相忠臣。再就是内宅的小戏院,古代的县官们在繁忙公务之余,大概也是附庸风雅自娱自乐不亦乐乎了。县衙的对联很有意思,值得欣赏。

大门:

  莫寻仇莫负气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大堂: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大仙楼: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