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平遥古城中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堪称中国汉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在平遥古城中行走,值得一看的首先城墙。平遥的城墙被称为平遥三宝之一,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周长6.4公里,虽经明、清两代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有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有城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两门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在平遥古城中行走,自然应该去看看这座城池中的管理者的居所——县衙府。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城内现存的县衙署位于衙门街中段路北,坐北朝南,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按我国的传统礼制,县衙是一城的主宰,应该建在城市的中心,但平遥县衙却建于城的西南角,原来,这里是全城最高的地方,便于居高临下控制全城,也便于防止水淹。

走进平遥县衙,一条甬道划出了县衙的中轴线,迎面是平遥县衙的宅门,虽说并不宏伟,但在一个小小的县城中,也足以显示出其官衙的气势了。穿过宅门,便可以领略旧时县衙的各个机构。

县衙的吏、户、礼、工、刑、兵六房位于大堂东西两侧,各司其职。大堂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中间的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确实,一县之长,官虽不大,但毕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县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黎民百姓的存亡,关系着国家兴衰。大堂内的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这与宫阁上方所悬匾额“明镜高悬”可谓异曲同工。

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明清时期,东侧的钱粮库存放着日常开支及灾荒年间赈灾济荒的银两及帐册;西侧的武备库存放着升堂时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县衙所有兵器刑具的清单。
县衙署中轴线上的最后建筑是大仙楼。大仙楼是衙署中唯一的元代建筑,楼下东屋是衙署的厨房,西房是厨师、仆役的住房。正房是北方的特色建筑窑,窑冬暖夏凉,这里是知县用餐的地方。正窑门外悬挂一联: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仔细想来,还真有些道理,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除了神仙外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少不了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则用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屋内还有知县的作息时间和用餐标准。今天,公务员的公款吃喝已是屡禁不止的“顽疾”,屡屡成为“两会”的话题和媒体的报料。而前人的做法到还真称得上是“公开、透明”。当然,今人已远比前人聪明,即使有这些规定,并张榜公示,也未必能根除公款吃喝的现象。呜呼,我辈小民,还是不操这份闲心,继续欣赏平遥县衙的风景吧。


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据民间传说,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供奉于此。穿过宅门及屏门便是二堂,二堂外也悬一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但有意思的是下联的“愧”字少一点,而“民”字多一点,意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室,知县每天除了上午升大堂理事之外,多在二堂办公,处理日常公务。此外,多数民事案件也在这里审理。二堂正中屏风上绘有“松鹤延年图”,这与大堂的“山水朝阳图”相比,无疑多了几分生活气息,案上的令签也与大堂不同,只有黑色而没有红色,表明在二堂一般不判处死刑,屏风上方悬有匾额“思补堂”,为退思补过之意。知县坐在堂上,抬头便可见对面屏门上所悬“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提醒知县断案时要权衡三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

从大仙楼东侧门穿过,便到了县衙的后花园。这里有花有草,有亭有榭,有山有水,不失为吟诗作画抚琴消遣的好去处,看来,旧时知县在公务之余,还是很有些生活情趣。

衙署内还有“赞侯祠”,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于是,昭令各县修建赞侯祠,以萧何为榜样,忠君报国。赞候祠内正面是萧何庙,供奉着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南面是风雅台,即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县都要调戏班来唱戏;献亭居中,一是祭萧何庙时摆放供品,二是供知县看戏。

衙署内的粮厅是县衙存储粮食的地方,粮厅旁还有磨房,原先有一座大石磨,用来加工粮食,这些工作在当时都是由壮班衙役干的,粮厅前有一棵古槐高耸入云,据说是元代的,据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在平遥古城中行走,当然更应该去著名的“晋商”代表——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看看。日升昌票号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走进日升昌票号,但见院落分为三进。前院为营业大厅,中院为内部的办公机构,后院属生活区。谁能想到,这座院落曾是当年平遥控制全国各家分号的中心枢纽,发出一道道指令,而各地的分号在它的指挥下把源源不断的钱财赚取回来汇集于此。日升昌票号在一百多年的经营中,始终坚持着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严格为客户保密的经营理念,当时有“一纸汇票汇通天下”的说法。这既是对日升昌票号生意兴隆,营业范围宽广的见证,也充分显示了日升昌票号在汇票防伪制度上的严密。


应该说,日升昌票号的成功例证充分证明了“得人者昌”的古训,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是日升昌票号管理者最重要的经验之谈。日升昌票号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但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异在生活环境、生存质量上也一定存在差距。所以,票号就规定凡是愿意到较偏远,较苦寒的分号工作的员工,东家会给你出股待遇,也就是可以以劳力入股,年底享有分红的权利,但条件是员工家属须留在总号。这样,票号为所有渴望出人头地的员工创造了条件。同时,就这些人害怕被新的员工所取代,就只能心甘情愿地、尽职尽责地辛勤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多能的多面手,胜任多个角色。这样一来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员工的限量降到了最低,真正做到了减员增效。据统计,日升昌共有40多个分号,共有员工270名,却创造了1500万两白银的奇迹。正是拥有了这样一批批商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体制,才使得日升昌票号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在平遥古城中行走,但见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就连我们住宿的旅店——洪善驿客栈都是如此,几近传统的大门,绝无现代宾馆的豪华,临街的大门垂着厚塑料片制成的门帘;转过大堂,一条长长的甬道把整个旅店分成若干个居住的小院,餐厅、小憩处都透出几分古色古香,让人以为来到了某个大户人家的院落里。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让游人回味无穷。从政者可以在县衙署获几点启示;经商者可以在日升昌得一二借鉴;研究历史者可以在这里寻访历代市镇的变迁;品读文化者可以在漫步古城间感悟中国的传统文脉。时下,许许多多的文化古城为被商业浪潮湮没、肢解破坏,而平遥却依然保存着那一分原有的历史陈设。这就是平遥,一座古城留给今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