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阳泉游记
阳泉游记
西上娘子关(二)
从五龙泉出来,眼睛就离不开那山上的长城了,一路走着,看着,就在想,那关城在哪里,因为到过西安、山海关了,就想比较出个不同。
路上,看见几棵躺着长的树,奇怪怎么长成这个样子,仔细看了看周围,有些断壁残垣,估计是拆除造成的,不过,感叹这树的生命真是顽强。

走了不到五分钟,就到了关楼之下,和山海关和西安不同的,就是娘子关是山城,关楼座落在山上,而前面看到的那段长城就沿着山势建了上去。顺着城楼的门洞的,还是当年的驿路,一片石板,凸凹不平,有的地方已磨的发明发光,可在我看来是那样的亲切,因为这和从我们村里穿过的旧驿路是一模一样的。若是当年,沿着这路可以到我家,也可以来到这历来的三晋名镇,兵家必争之地的娘子关。这里不是长江,却让我有一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的感觉。

因为那天是阴天,所以照出来的图片雾蒙蒙的,大家将就着点儿看。
这条旧路的下面,和这旧路平行的,就是今天新建的山西省道。路上来来回回飞驰而过的,大都是运煤的汽车。可据记载,古时这里的关楼一侧依山,另一侧临峻谷,据守于此,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也就是说,今天的省道,当年是深谷。谷下是河水。

城楼上写着“天下第九关”,门洞上还有四个字“京畿藩屏”。
这娘子关的来历,有三种说法,其中最可靠的一种是:娘子关自古是联系冀晋两省的要道,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平定东北的绵山上,隋唐时所置,原名苇泽关,后来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率兵数万驻守于此,时人称为“娘子军”,这关也因此更名娘子关。
明朝之前,尤其是唐宋时,娘子关是建了用来防西的,即防止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从井陉进入山西,因此原来门洞上写的是“秦晋屏蔽”。到明代时,娘子关又用来防东,即防止敌人从山西经井陉侵入京畿,所以重修时门洞上变成了“京畿藩屏”。而事实上,明朝最后,李自成义军的一部从娘子关出井陉口和李自成会合直驱北京,推翻了明朝。这足以说明这个关口的重要。
娘子关的出名,可能还因为我们学过的现代史上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百团大战”。因为当时正太铁路对华北局势的重要性,所以那次战役重点破坏的就是从河北正定到娘子关的铁路交通。当然还有此前耻辱的娘子关失守,山西太原的被迫撤退。还有一连串的平型关战役什么的,都和这里有脱不开的关系。(DOWN来几张旧照片大家看看,当年的娘子关守军,还有攻占娘子关的八路军)
说了半天,还没进城,咱们进城去也!

关楼,还有钟楼,奇怪,还有个关帝庙,中国人真是有意思,到处都离不开神仙,想来古代将士在戍守时,还时时要祈求神灵的佑护吧,中国特色。
再从此向上,就登上了长城,开始处的城墙非常陡,登上去才看到,这段长城并不长,并且听人说是后来重修的,怪不得看起来这么整饬。原本的城墙呢,只看到一点野花旁的断壁。

俯瞰下面,是茫茫一片的娘子关镇。

长城的尽头,是一座纪念烈士纪念碑。这个地方,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多少碧血黄花军人的魂魄啊。愿他们安息,愿这里再不要成为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