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风光----平定冠山书院
冠山书院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
冠山书院位于平定县师范礼堂附近,清代唯一官办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平定知州王祖庚劝捐银2683两,以利息收入作为师生的费用,借用上城州署西部学院行署为讲学所。初取名“榆关书院”,后改称“嘉山书院”,咨部纂入《大清一统志》。乾隆五十年学使戴衢亨易名冠山书院。现原址处仅存数通碑记石刻。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冠山书院自古被历代文人所仰慕,元朝中书左丞相吕思诚、明朝南京兵部尚书乔宇都曾在冠山书院读书治学。明末清初民族志士傅山也曾隐居于此,这些志士豪杰都曾留下了不朽诗作。尤以乔宇诗碑、玄秘塔集五言刻石最为著名。
冠山因其主峰形状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山间古刹相连,有资福寺、崇古书院、文昌阁 (吕祖洞在其下)及夫子洞,人称“冠山书院”。建筑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载,元至顺年间 (1330—1332年)左丞相吕思诚重修并扩建,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除夫子洞为明代所筑,余皆为清代晚期重建。
资福寺为一单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正殿东西为配殿三间,建筑形制为清代风格,寺内存清碑8通、元碑1通。

崇古书院位居冠山山腰中部,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明、清时重建。坐西朝东,为二进四合院形式,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为737平方米。院内建筑为窑洞式,正房、配房均保存完整。
文昌阁和吕祖洞,依地势分上、下两层,坐西朝东,上为文昌阁,下层为吕祖洞,均为单开间砖结构拱券式窑洞。夫子洞位居冠山山腰上部,为一组砂石质石窟。开凿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窟檐外平面利用天然石略加修饰形成一坐北朝南的单进四合院落。

走进冠山门不远,在资福寺东边就有一座残存的书院,史称槐音书院,创建于请乾隆年间,当时院内有参天古槐,微风熙来似有丝竹之声,故名槐音书院。如今,书院已听不到当年的读书声,唯留三眼久无人迹的破窑洞,在细密的雨丝中默然追忆当年的情景。屋前横卧着一块石碑,碑已断裂,字迹依稀可辩:“正面甃(ZHOU`)石作三洞,东西相向屋四盈,对面廓三盈,勒碑其中,阶前植药栏,坊外布竹,砌巽(XUN`)方辟门户…由此兴文学,成通儒也。…有自好之士、习静之儒,避城市喧嚣,振发如前明乔白岩、慕竹诸君子…”,由此可见当年书院的兴学之风浓郁。窑洞的两边各有一个敞口的小窑洞,墙壁上尚余烟尘火迹,当年在此攻读的书生是否就是在这简陋的地方来完成一日三餐的炊饮呢?那得名的古槐如今也已不在,院内两棵高大的梧桐树取而代之,伸枝展叶,仿佛在耐心地等待着那栖树的凤凰择日到来。

沿着山石砌就的台阶一路上行,过丰周亭再上行不远便到了保存最为完整、名声最为显赫的崇古冠山书院。书院门外有一高大的石坊,横书“欣欣南风”,上联为:冠群峰潇洒麓屋书声不息,下联为:山谷士隐修松涛漱石长鸣。书院正门题额:冠山崇古书院,左右两侧各书: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字里行间透着书香阵阵,书声隐隐,书趣绵绵。

整个书院建筑呈二进三合式,内院西有正房五间,名曰“崇古洞”,崇古洞是古时教书先生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历代以来,有无数寒窗苦读的书生就是在这里聆听老师讲解儒家典籍,通天文、晓地理、博古今,或一朝功成名就而光耀九族,或满腹经纶而兴家立业,冠山书院因此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志士,如:曾在元代历任国史院检阅官、翰林院编修、中书左丞和监察御史并参与编修过辽、金、宋三史的吕思诚,在明代历任过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侍卿的乔宇,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撰写了《蒙古游记》的豪放文人张穆,近代著名的才女、名噪京华的进步女诗人、留下了大量优美、飘逸、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文字作品的石评梅……

相传乔宇在此读书时,因其异常刻苦而感动了一位狐仙,于是变作一美貌女子夜夜相伴读书,致使乔宇才思大进而学业有成,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想那寒窗孤灯之下,更多的反倒不是清苦,而是有一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温馨浪漫和缠绵悱恻,让人浮想联翩。
在崇古洞的两旁,有南北厢房各三间,南房上书“广业”,北房上书“新德”。古人读书最讲究的是德,要求学生要做到“一日三醒吾身”,崇尚积德,在有德的基础上还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成为一个学问广博的大家,或许这两句题书便是书院对学生的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吧。

昔日学子们席被而眠的土炕已了无痕迹,留给后人的只是一段无尽的遐思。如今,书院犹在,当年的学子却早已化作烟尘随浮云而去,在渺渺天地间无声地凝望这日益颓圮的书院,发出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出崇古书院,沿着林间弯曲的石径前行,便到了高岭书院的旧址前。芳草遍布,绿树掩映,只有夫子洞外墙上石刻的“上书院”三字散发出这儿曾经的墨香。夫子洞门外一副对联让人注目沉思: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夫子洞内,颜子与曾子伴随孔子两侧,早已坐化成静穆的石雕,无声地凝视着洞外的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夫子洞前有一巨石,石上有石洼,旁书“砚池”,如此的巨砚,怎能不造就那无数的文人才子,放之华宇而独领风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