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藩屏娘子关

图 娘子关远眺
总是期望能有机会去寻访一下山西境内的长城及关隘,期望能有机会游遍天下雄关,但是寻访山西关隘的愿望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山西公路上那长龙般的运煤车队碾碎了。
从天桂山出发前往苍岩山时,心里又萌动了去探寻娘子关的想法。查看了一下地图,觉得出天桂山不远,便可到达207国道,顺势南下,就可以到达娘子关,算计了一下时间,大约需要2个小时就可到达,游完娘子关后可在傍晚前抵达苍岩山,如果一切顺利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众人决定不走石家庄,直奔娘子关而去。
出天桂山不远,见路旁有一路标,上面写着“山西”二字,众人都认为这是通往207国道的,因而也没有仔细斟酌,便长驱直入。

图 娘子关近景
初始,尚路平景美,视野开阔。行不多时,见一巨石突立路旁,上面刻有斗大的“山西”两个大字,标示着我们已告别河北进入了山西境内。只可惜车子一过这路标,轮下的路面便立即变得崎岖不平起来,大家开玩笑说“都是相邻的省份,路况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可是愈往前走,愈觉得山势险峻,道路难行,有许多地方众人不得不下车步行,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可能走错路了。
这是一条正在施工的山路,群山环绕,怪石嶙峋,四周的山峰几乎都是数百米的悬崖峭壁,抬头向上望去,只能看到一线蓝天,车子如同巡游在一条狭长的石缝之中,好不容易转过一个山脚,以为前方一定会“柳暗花明”,出现一条坦途,呈现出几许“生机”,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依旧是无穷无尽的山,我们仿佛是在大海的波涛巨浪中,驾着一叶随时会被波涛呑食的小舟,山的“巨浪”一排挨着一排,一峰高过一峰,重岩叠嶂,终无止境。想打探一下前方路况,可在这大山深处,别说寻找一个行人,就连一只鸟儿也难寻觅。

图 娘子关内的平阳公主像
行驶了2个多小时以后,依然没有看到任何207国道的迹象,而且连一处加油站也没有。渐渐地,人们的心情开始有些焦虑起来,少了欢声笑语,多了焦急的目光。我也开始有些担心了,急忙查看车上还有多少油,并关掉空调,以节省一点燃料,防止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因燃料问题而陷入窘境。
路越来越难走,不时有乱石挡住去路,有时需要全车的人都下车小心翼翼地指挥着方能通过。车轮不时地碾压在悬崖边疏松的石基上,真叫人捏了一把汗。好不容易见到几个施工的人员,以为这下总可以搞清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了,也能搞清这条路到底是通向何处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人多是当地的农民,仿佛今生今世都不曾走出过这大山,更不知道这山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任你怎么询问、启发,就是说不清楚,甚至有的人竟弄不懂什么叫“国道”,无奈之下,只好继续摸索前行。

图 当年守关的后代今天依然还生活在这里
道路虽然难行,但周围的景致倒还不错。路两侧的悬崖峭壁造形各异,有的似几尊巨人,迎面而立;有的如万佛岩,千姿百态;有的形似千手千眼观音,手臂如轮;有的如四大天王,威风凛凛;还有的像飞天,有的似罗汉,不但形似,而且非常传神,若再稍加人工雕琢,定会成为千古绝世之作。
行进间有一段险路,路的两侧绝壁壁立千仞,直插云天,壁长达二百多米,壁面光滑平整,呈弧线形,是一处天然的回音壁。看得众人目瞪口呆,不知身在何处,真可以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不知何故落凡间。”
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看到了一些村庄。这些村庄都是极具山西特色的石头村,有的村庄几乎全部是用石头堆砌成的,有石屋、石墙、石桌、石凳,就连喂牲畜的马槽子也是用石头凿成的。
在穿过一片片梯田,走过一段农村乡间的土路之后,我们总算找到了前往娘子关的公路。在核对了当地的地名又反复查看了地图之后才发现,是我们搞错了方向,南辕北辙,所走的路在地图上根本就没有标注,我们竟在迷蒙之中闯入了太行山腹地,而且鬼使神差般地穿越了太行山脉,从一条新开辟的路上来到了山西境内。
当我们的车身与山西大地混为一色的时候,我们终于站到了娘子关的脚下。

图 娘子关下的公路
娘子关位于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交界处,是晋冀的咽喉要道,也是历代战争中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故而号称“万里长城第九关”。
站在娘子关的脚下,仰望威严的娘子关城楼,给人一种危楼高耸,气宇轩昂的感觉。
现存的娘子关城楼是明嘉靖二十一年修建的,整座城楼右依青山,左傍桃河、绵水,一条公路在关城下穿过。高耸的青山,湍急的河水,连绵不断的长城,更显示出娘子关的地势险要。
沿着城门前的古道向上爬去,脚下的路石早已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圆润,再加上关城旁公路上连续不断的运煤车扬起的煤尘粉末附着其上,就如同给这些石头抹上了一层石墨,又光又亮,鞋石相抵,光滑难行。
行近城楼,只见青石砌就的拱券城门上方“京畿藩屏”四个字赫然在目。回来后查了一下字典,“畿”(ji击)者,靠近京城的地方。“藩”者,篱笆也。由此可见,古人视娘子关为保护首都的天然屏障。
登上关城,只见整座关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50米。东、南各设一门,关城的城楼上高悬一巨匾,上书“天下第九关”。关城内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代的建筑,尚有许多居民在此居住,据说这里的老住户多是当年明清时代守城“军户”的后裔。
南城门内设有关帝庙、古戏台、钟楼等建筑,在城楼里还塑有平阳公主的塑像。塑像高约3米,身着戎装,手握宝剑,威风凛凛。旁边是几位随从侍女,也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门前高高立起的吊斗上,高悬着一串长长的红灯笼,不禁令人想起汉代张骞出使塞外时手持的“流苏汉节”,为这城楼更增添了一股肃杀之气。
娘子关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董卓与韩遂在此打仗,董卓见此地山河险要,便设兵修垒驻防,以后改设苇泽关。到隋炀帝时,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是当时皇都侍卫官柴绍的妻子,因此也随夫婿举兵反隋,其后曾带领一队女兵在此驻守,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关为“娘子关”了。也正是由于李、柴两家有这层姻缘关系,才有了后来人们在小说《水浒传》中看到的小旋风柴进手中握有的免死“铁券丹书”。
娘子关城门下面铺设的石条早已被岁月的车轮碾出了深深的车辙。关门两侧的两副对联则是对娘子关的生动写照:“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戎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如此险要的军事要塞,自然也就成了兵家之争的主战场。当年平阳公主驻守此地,与塞外少数民族入侵之敌曾浴血奋战。农民起义将领李自成攻打北京,也曾在此血战七昼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都曾在此与日军展开过多次殊死搏斗,八路军展开的“百团大战”战役就是以此地为主战场的,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如今的娘子关已成为沿线交通的守护神,公路上车流滚滚,铁路上机车飞驰,山脚下的绵河水正推动着水磨不停地转动,水声四起,浪花飞溅。据导游说,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河水的自然落差作为水磨的动力,正在加工一种香料,现已成为当地的一种特产。山西人也正在充分发挥着山西的自然优势,发家致富。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从山西运出去的多是原煤,附加值偏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较大,娘子关在这不断飘浮的煤尘中变得快成“铁娘子”了。
站在关城上放眼望去,巍巍太行山,滚滚绵河水,引领我们凭吊古关,回味历史岁月,思绪万千,特作小诗一首以记之:
《游娘子关》
雄关英名起唐朝,
经流千年址未消。
半壁孤城一弯水
万里狼烟几度飘。
公主仗剑斩胡寇,
男儿执戈驱日妖,
而今凭栏舒眼望,
山花依楼分外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