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长治,长治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晋东南之旅,别有一番风味。
绿皮火车,一路咆哮,向西,向西,再向西。终于,在凌晨4点到达长治。我和女儿、同学明一起出了站台,凌晨时分,凉风袭来,把一夜的旅途困顿吹尽。片刻工夫,穿着白色汗衫的小牛仰着笑脸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除了脸上也爬了少许的皱痕,身体微微有些发胖,小牛依然是昔日的一脸俊俏。必竟是阔别已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前,我们还是青涩少年。当年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而今都己是四十开外的中年人了,岂能不“对面相逢不相识,敢问君从何处来!”。
长治的房屋、树木从眼前划过,时光仿佛倒回了二十多年前。心中的万千风景,人若无心一生都不愿去顾及,而看似寻常的地方,却往往吸引着人千万里来投奔。今天的长治,对我而言因为有了同学的情份,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帕萨特,在寂静的长治大街上驶过。我却无法诉说心灵在刚才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兴奋。我知道那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沉积,还有友情的延续,以及同窗的珍贵。
如果不是小牛,或许晋东南对于我还是一个陌生的地域概念。于是来之前,特意做足了功课,了解到晋东南地区不仅地域特殊,其历史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早在公 元前3000年,那时候还没有建设和谐社会,炎帝与黄帝这一对很要好的哥们儿为了争夺食盐,在运城不宣而战,结果黄帝胜者为王,建都平阳。炎帝败者为寇, 落荒而逃。炎帝先是逃到高平、长治、长子交界的羊头山上,后来又逃到潞城、黎城。炎帝选择偏安晋东南,大概是看中了晋东南小脚盆地的风调雨顺,他聪明的选 择了就是死也不是个饿死鬼。长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治久安,在一个帝国的腹地里出现这样的一个地理称谓,情理之中。
一个地域的发展,必须找到它根之所在。所谓筝无线不飞,树无根不茂。那么,晋东南的根在哪里呢?想来,每一个文明都和河流有关,每一种文化都是在河边发展 起来的。翻开长治地图,在长治的西北方向,我发现了一片蓝色湖域——漳泽湖。由这个湖分支出一条向南流的漳河,漳河在快进入长治辖区时向东拐了个弯,漳河 在这里变成了石子河。石子河进入市区,像张开了双臂,把个长治城拥在自己的怀抱里。这犹如张开双臂的河道,被叫做了黑水河。黑水河从西边向南向北穿城而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内河水系。小牛介绍说,原先的黑水河是一条有名的臭水河,经过治理后,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河。如果追寻晋东南文化的根,那源头一定就是那漳河吧。
今天,我看到黑水流过的长治,处处皆景,处处洁净。

长治是一片温润的土地,夏天早晚温差很大,隔天就有雨水,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

长治街头的石桌、石凳设计的很有新意,石桌、石凳上都刻着自然保护动物的介绍。

看到街上有戴着白帽子的男人和围着纱巾的女人走过,小牛说,长治有三万多回族人聚居在长治西大街上。于是,我们又看到满眼的清真餐厅,以及高耸如云的清真寺。记得高中时,我所在的学校旁就有一个清真寺,那里也是一个回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地区。那时只听说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与我们汉民族有所不同,去那里买吃的尤其要注意,尊重民族习惯,也是尊重自己。记得当时看到过把斋与开斋的重要活动,但因对伊斯兰教不是太了解,所以具体情况也不太清楚。不过班上有个回族同学讲过,他们回族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如有条件和体力,年轻人都要有独自离乡远行求学的经历,求学的场所往往放在异乡的清真寺里以及路途间,人们称这个过程为“择玛地”。
今天,我牵着女儿的小手,千里迢迢站在长治清真中寺前,望着由阿拉伯风格双层礼拜殿巍巍矗立的主体,看着轴线布局,青瓦扣顶,中西合璧的整个寺院,宽敞明亮、壮观清雅,新颖别臻,扣人心弦。我们,是不是也正在经历着自己的“择玛地”呢。

感觉长治非常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城隍庙的修缮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长途汽车站,地面整洁,墙面如镜。突然想起商丘的长途车站,真得跟同在北方的长治学学。

当夕阳落满了长治大街的时候,落日余晖将整条大街涂抹出一层金色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