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长治游记
问起此次出行如何开场,老公说再走潞(城)--林(州)线,重访龙门寺。 我一听,自然满心乐意。 潞林线在山西也称324省道,沿途风光相当不错,尤其是沿浊漳河蜿蜒东行的一段,一侧是千仞陡立的太行绝壁,一侧是跌宕东逝的滚滚漳水,走过一次就忘不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带坐落着数目不菲的“国保”,堪称一座古建筑艺术宝库。 2006年的“五一”假期,我们初走潞林线,便在这里观赏了几座古建名刹,其中有我国仅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的老幺——王曲天台庵,五代建筑大云院,宋代建筑原起寺,更有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身的千年古刹——龙门寺。 时隔四年能再访老友,岂不快哉! 正所谓百密一疏,没料到一过“三省桥”,便遇上潞林线修路,且非一般的小打小闹,而是大刀阔斧的拓宽改建, 形同再造。庆幸的是新拓的路基基本形成了,打听了一下,能走。 “三省桥”所在的地方,是晋冀豫交界的三岔口,地名叫河口,这座桥也自然而然地名为“河口桥”。桥东为河南林州境,桥西属山西平顺,桥北一水之隔,则是河北涉县地界。“一桥分三省”,所以人们更喜欢称它为“三省桥”, 自“三省桥”西行至龙门寺不过曲曲16公里,我们却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可见行之不易。 晋冀豫交界浊漳河“三省桥”畔景色 通往龙门寺的在修道路 与四年前的那次一样,此番驻车龙门寺,又是一个空灵迷离的黄昏时分。峡谷里寂寥静谧,空气似乎已经凝滞,天幕将悄悄躲入绝壁身后的夕阳光照,均匀地反射泼洒在群山环抱中的这方圣地上空,格外的柔和,细腻。我和老公二话不说,赶紧拿出相机,记录下龙门寺那圣洁雄浑的勃发英姿。 深山藏古刹 龙门寺俯瞰 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此刻的我们,又一次成为这片山谷里唯一的来客,龙门寺张开热情洋溢的臂膀,再度欢迎我们的专访。就连山门外那两株参天的白皮松,也仿佛嗅到了老友熟悉的气息,登时从瞌睡中醒来,枝叶婆娑,为我们的重逢翩翩起舞相迎。 早年龙门寺山门处 龙门寺 据考,龙门寺初创于北齐年间,寺内碑记中亦可见“北齐敕修斯寺”字样,始称法华寺。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重建时,因山而名改称“龙门寺”。 也就是这次重建,在龙门寺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放眼海内屈指可数的五代建筑之一,且为唐至五代悬山式建筑孤例的“西配殿”。 在以屋顶形式论尊卑的古建筑中,悬山顶建筑级别不高,所以“西配殿”在龙门寺里只能偏居一隅。然而,物以稀为贵,时至今日,慕名而来龙门寺者,莫不先去参拜西配殿,而那中轴线上的诸殿,却反而屈居配角了,呵呵。 五代建筑西配殿 西配殿一侧 今日的龙门寺,虽已不复昔日气派,但从并列三条轴线错落分布的殿宇和基址上,仍能依稀辨出当年宏大的规模。 让我们按照年代的由远至近,分别瞻仰一下龙门寺里其它几座老资格的精美建筑。 大雄宝殿,居中轴线正中,建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单檐歇山顶,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 宋代建筑大雄宝殿及五代石经幢 大雄宝殿后立面 天王殿,如今龙门寺的山门,单檐悬山顶,金代建筑。早年,在它前面还有金刚殿,可惜毁于兵燹。 金代建筑天王殿 天王殿当心间补间斗拱铺作,出斜拱,辽金建筑的显著特征 燃灯佛殿,即后殿,单檐悬山顶,元代建筑。过去,在它身后还有千佛阁,惜亦焚毁不存。 元代建筑燃灯佛殿 后殿柱头铺作 东配殿,与西配殿相向而立,单檐硬山顶,明代建筑,前后插廊。 明代建筑东配殿 东配殿后立面 东轴线上的清代建筑 西轴线上的僧舍及残留的廊庑基址 鼎盛时期的龙门寺,拥有殿宇僧舍上百间,僧侣数百余众,方圆数里皆为庙产,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佛教中心,周边地区众多庙宇的高僧,无不出自龙门。 民国初年,平顺县第二高小创建于此,龙门寺又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知识的净土,所以在浊漳河一带,若论及一个人有无文化,是以其住没住过龙门寺为标准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我们仍能从寺内大殿山墙上残留的标语中,看出一丝昔日学堂的印记。 大殿山墙上残留的昔日标语 四年多了,龙门寺依然如同我们上次拜访时的那般清纯,没有喧闹,没有铜臭,不卑不亢,静静地任由人们来往。尽管天色已晚,热情尽职的管理员尚师傅,仍是一脸笑容地陪着我们前后参观,并耐心地回答着我们的问询。 集六朝木构建筑于一寺的古建筑群落,堪称神州独步,然更让我们喜欢的,是龙门寺那份处子般难得的清幽和宁静,以及那份没有一丝物欲的圣洁与质朴。 龙门寺,我们还会再来。 殿宇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