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长治游记

长治游记

古老的神话——平顺北社三嵕庙、大禹庙

在山西,许多乡间小庙,尤其是明清以来修过的,外观上往往与普通民宅相似,至少“山门”是如此。所以,常常走到它跟前儿也不认得。
北社村(乡)的两座庙就是这样。
沿路打听着,拐来拐去,丁字路口的尽头是所小学,右拐过去是所中学,再往前走似乎也通,但水泥路面到此为止。不对呀,庙呢?
停车问了问中学的值班老师,才知道面前这座大宅院模样的建筑,就是三嵕庙。

北社三嵕庙
北社的这两座庙都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关,大禹庙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三嵕庙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我以前也不知道。
“嵕”这个字很冷僻,读zōng,“数峰并峙的山”的意思。
如此说来,“三嵕”就好理解了,指三峰并峙的山。此山在何处?长治屯留北“老爷山”是也,古称三嵕山。因旧时山中多寺庙,当地统称神仙为“老爷”,所以久而久之便将此山唤作“老爷山”了。
当年那场著名的“上党战役”就发生在老爷山一带,现在提起“老爷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场著名的战役。而“三嵕山”,以及有关三嵕山的传说,人们反倒模糊了。
长治一带的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诞生了诸多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即是其中之一。而后羿射日的地点,就是“三嵕山”。
明白了吧,三嵕庙就是祭祀后羿的殿堂,晋东南一带不少。宋代,后羿被封为“护国灵贶王”,故也有依此封号而名者。
依旧是“铁将军”把门。
习惯了,也不再觉得沮丧,凡事都讲究个缘分嘛。没磨蹭,转身往回走,去刚才经过但没认出来的大禹庙。

北社大禹庙
传说,当年大禹途经此地,见百姓吃水困难,便停下来帮助寻找泉脉,打出了一口泉井,当地百姓将其称作“大禹泉”,并在泉井旁建起大禹庙以志纪念。
大禹庙始创年代无考,现存一进四合院,布局完整,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二层为倒座戏台)、献殿、大殿,配殿、耳殿等对称列于两厢,除大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遗构。
大禹庙现为小学教师宿舍,或许过去也曾作为学校使用过,配殿耳殿等建筑的门窗都改过,有教室模样。
北社为乡治,小学是个乡中心小学,家在周边村子的老师,庙内的配殿、耳殿平日里就成了临时宿舍。明天就是国庆长假,老师们正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骑车回家度假。
我们来得巧,若是赶在假期里来访,没准儿又要吃闭门羹。

山门上层为倒座戏台

献殿

元代大殿被献殿严严实实挡在身后,难见真容

西配殿,现用作教师宿舍
见我们远道而来,儒雅干练的曹校长十分热情地陪我们参观,并向我们介绍了周边一些尚不大为人所知的古村落。
倒座戏台显然是座清代建筑,斗拱、挂落雕刻繁缛琐细,典型的晚清风格,将装饰功能发挥到极致。

献殿檐下看山门倒座戏台

近观倒座戏台

戏台翼角

戏台木雕彩绘

戏台转角铺作

戏台当心间补间铺作
最想看的元代大殿进不去。听曹校长说,里面放着一部巨辇,逢年过节以及庙会活动时,会拉出来,上面站满村民扮成的各路神仙,在街上巡游,非常热闹好看。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勿勿告别曹校长,驱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献殿梁架,施彩绘,山墙上部留有残存壁画

献殿彩绘木雕局部

献殿彩绘木雕局部

献殿梁架,右下可见元代大殿紧闭的板门

元代大殿柱头斗拱,无补间铺作

北社村居于公路当心的观音殿

侧面看上去,频有点北京“团岛”的意思

一开间的悬山小殿,斗拱铺作颇具元代风格

长治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长治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