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长治游记
严格地讲,就修路绕行而言,到北社看三嵕庙大禹庙,实际上已经跑偏。倘若再去东河村九天圣母庙,更有点南辕北辙,与顺路带捎儿毫不相干。 但还是要去。因为,在潞城平顺一带,九天圣母庙可不一般。 途中舍弃了路边土塬上一座不知名的小庙,赶到九天圣母庙时,天已经快擦黑儿了。 印象中,九天圣母庙气派非同一般,这在许多网友的照片中就已见识过。但来到跟前,还是被其出乎意料的排场唬了一跳:显然刚刚经历过大手笔的改造,放眼望去,秋菊怒放的花园前庭,镶金铺银的庙会广场,其豪华气派不让都市,真不敢相信这是座撒落在乡间的神殿。 将车开进广场,虽然此时此地仅有我们一车一行,但还是不知将车停在哪里妥当。 这的确不是一个停车场,实际上它是方圆五社八村乡亲百姓每年一度“赛车会”的表演场地。 “赛车会”也叫“大赛会”、“跑车会”,据说最早叫“四景车会”。一年一度,由五社(北社、东峪沟十八庄、南社和鼎留村、西社和河东村、下社和常家村各为一社)每年轮流举办,盛况空前,是当地百姓狂欢的节日,素有“赶了大赛会,死了不后悔”之说。 只是,那个日子只属于农历四月的某些天,此次无缘得见。 夜幕将至,古庙已经关门。不妨,先在外围扫上几眼。 从下往上看 从上往下看 平台上的下院 下院石窑前的残塔,不知从何而来,应非圣母庙之物 力士 注意衣裙下摆 圣母古庙 山门 西侧外廓 东侧外廓 次日一早,在广场入口的售票处买了门票,再次登上高高的台阶。 国保级文物,5元钱的门票,这等便宜事儿,也就晋东南有。 九天圣母也称九天玄女,华夏本土神明,传说是殷商的先祖,玄鸟的化身,在远古神话里最早以人面鸟身形象出现。后来慢慢成为百姓心中法力通天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全科”神灵,香火盛得很。 进了门才发现,别看圣母庙外表排场那么大,其实内里挺局促。一进院,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上层为倒座戏台)、献殿、圣母殿。 与献殿勾心斗角的山门倒座戏台 唇齿相依 足可遮阳挡雨的出檐 亲密无间的献殿与圣母殿 圣母殿是庙内的主要建筑,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重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几呈正方形。外檐斗拱单杪单昂五铺作,整座殿宇用材硕大,雄浑古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宋代建筑风貌,尤其外檐当心间补间斗拱用圆栌斗,十分罕见。 空间逼仄 难观圣母殿全貌 圣母殿前檐斗拱,仅当心间置补间铺作一朵 圣母殿前檐柱头转角铺作 圣母殿山花
圣母殿正脊琉璃鸱吻 与宋代圣母殿的中规中矩相比,建于元代的献殿则显得有悖常理。 这座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的建筑,活像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粗鲁莽汉,四仰八叉,毫不客气地占据了山门至主殿之间的全部空间。这且不论,它居然还戴了个庑殿的顶子!要知道,建于北宋的圣母殿才不过是个歇山顶,这座元代献殿未免顽皮得有点过分! 呵呵,不必太过较真。或许,元代建筑本来就不那么墨守成规,何况又是一座乡野土庙,看在它庇护下的那些历代珍贵碑碣,以及它长年累月为进香乡民遮阳挡雨的功劳上,就由它去吧。 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的元代献殿 献殿内安放着十二通碑刻,尤以分别坐落四角的宋、元、明、清重修碑记更为珍贵 献殿后檐柱头转角铺作 在中轴线的东侧,矗立着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名曰梳妆楼,重檐歇山顶明代木构建筑,明二暗三结构,有楼梯直通顶层。上去浏览一圈后才发现,这座本来专供圣母娘娘梳妆打扮的“绣楼”,如今也一楼多用,在晋东南颇有影响力的“二仙”姐妹,也在楼内占有一席之地。 可见,若论平等和谐,天上远胜人间。 明二暗三的明代木构梳妆楼 梳妆楼形状奇异的前檐柱头斗拱 换个角度再看 阑额木雕 梳妆楼前檐转角铺作 圣母庙的山门倒座戏台曾让我充满遐想,但亲眼相见之后,有些失望。 几年前,在洪洞广胜寺下寺的明应王庙也就是水神庙里,有幸看到了迄今为止世上仅见的元代戏剧壁画,加之临汾境内散落的诸多元代戏台遗构,无不为元杂剧起源于平阳(今临汾)提供了充分佐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专家考证作结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以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是元代的戏台,然而近年高平王报二郎庙金代戏台的发现,将此又往前推了整整一个朝代。此后,又有人从九天圣母庙北宋建中靖国元年“重修圣母之庙”碑记中,发现了其中“创起舞楼命良工再造北殿”的字样,并凭此认定这是目前国内古建筑中有关戏台历史的最早记录。 因了这个缘由,加之一些资料中语焉不详的关于圣母庙“宋代”戏台的描述,更勾起了我一探究竟的浓厚兴致。 真还不如不见。 眼前的戏台,一望那繁缛纷杂的斗拱,就断定它顶多是座清代建筑。果然,在它的石柱上发现了“同治四年”的字样。 历代的重修,终于让我们再难找到它童年的轮廓。 不过,这座戏台也并非没有亮点。后来在梳妆楼上居高临下扫视时,竟发现本来硬山顶的山门,在靠近戏台一侧,居然多出一块出檐,有点类歇山的模样,不大常见。 清代戏台与元代献殿翼角 倒座戏台檐饰 有趣的戏台前檐侧角“小帽沿” 除了上述主要殿堂,圣母庙中轴线两侧还分布着耳殿配殿等庙宇,分别祭祀着林林总总的各路神明,多数都比较常见,只是有座“十帅殿”,供奉的不知是哪几位,估计不外乎“牛头”、“马面”大仙而已。 走出九天圣母庙,刚要开车启程,忽听一阵锣鼓声由远而近,见一路人从大路向圣母庙走来,前面是锣鼓手,中间是一身新衣的新郎官。新郎手端木盘,盘里托着盛满贡品的四个大碗,后边跟着新郎的家人。 一问,他们是来圣母庙进香的,当地有一习俗,新人娶亲,要先到圣母庙参拜祈福。 我们连忙跟着折回庙内,分享着乡亲们的快乐。 我惊异地发现,在这儿,竟无香火供应,换言之,来此祈愿的乡亲,奉献给神灵的一切,都是满怀虔诚之心,从自己家里双手捧来的,一柱香抑或一杯酒,无不浸润着农家的气息,饱蘸着乡亲的情义,看着很轻,品着很重。 这一刻,我似乎读懂了,根植乡土的九天圣母庙,千余年来之所以香火绵绵,离不开圣母娘娘的恩泽四方,正是由于她的仁爱慈祥,才让百姓早已把她当成了邻家的知心大妈,添丁进口,婚丧娶嫁,家长里短,大事小情,都想着要来吱一声,啦一啦,揣着心事而来,带着祝福回家。 哦,可亲的大庙,可敬的大妈。她惦着百姓,百姓念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