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朔州游记

朔州游记

右玉-杀虎口-凉城 豫晋蒙陕自驾游十六

山西右玉自古为北方要塞,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凉城、和林格尔毗邻。春秋前这里属少数民族地区,秦置善元县;唐属云中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定边卫;清雍正三年(1725)始称右玉县。

右玉有“塞上绿洲”之称,境内森林覆盖率近50%。G109国道右玉段路况很好,路边的秋色令人陶醉。

 右玉地处晋北黄土高原,地势南高北低,周围群山环抱,接近省界处已有苍凉的感觉。

 杀虎口古称参合口,唐朝为白狼关,宋朝叫牙狼关,明朝更名为杀胡口。康熙平定葛尔丹后经杀胡口凯旋,为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便改“胡”为“虎”成为杀虎口。杀虎口城关外有两座连体城堡:杀虎堡和平集堡,分别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和万历四十三年(1615)。隆庆五年(1571)明朝开始和蒙古通贡互市,古堡逐渐由兵堡转变成商贸重镇,“平集堡”之名就体现了这种转化。清朝是古堡的极盛时期,小城堡内商铺、作坊、客栈、庙宇应有尽有,有“小北京”之名。随着一代代走西口人将农耕文化带到蒙古,那里渐渐自给自足,边贸下降,杀虎口逐渐衰落。下午游完云岗石窟,到杀虎口天已渐黑,拍了几张照片后继续前进。

 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杀虎口是历史上重要的税卡,到清末年关税还有13万两之多。杀虎口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就发祥于此(见附注)。“走西口”的西口就指杀虎口,出自“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之说,后来才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

 作为晋蒙两省区的天然通道,关内人去蒙古必须经杀虎口出关。清初长期的战争造成长城以内生产的极大破坏,大批破产农民冒禁私越长城,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明末林丹汗兵祸后,土默特王为补充丁口破例不分民族纳丁编佐,山陕流民纷纷加入蒙籍。随着破产农民的不断流入, “走西口”人逐渐由土默特向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致解放前仍延续不断。出杀虎口长城便是下面的路牌,全家下车,我们欢呼爱车首次进入内蒙古。

 杀虎口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间形成一条3300米的狭长走廊。“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沿省道前进不久有一个山谷叉路:向左去和林格尔,右转经下面的山谷前行42公里可到凉城。此时已经明月当空,沿途再没碰到其它车辆,心里有种毛毛的感觉。当年这里可是最令商帮胆战心惊的地方,呵呵!

 内蒙古凉城县位于大青山南麓,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左云、右玉毗邻,西接和林格尔、呼和浩特。这里汉属雁门郡,北魏设凉城郡,金、元时属宣宁县,明改宣德卫,清乾隆十五年(1750)设宁远厅,1914年因与湖南宁远县同名而改名凉城县。凉城四周环山,中为岱海,境内河流分属岱海、黄河、永定河三大水系。岱海面积约165平方公里,是内蒙古仅次于呼伦湖和达里诺尔的三大内陆湖之一。我将在下篇介绍风景优美的岱海。

 凉城历史文化悠久,山水秀丽多姿,有“翠涌群峰塞外两山秀,帆扬岱海边陲一湖清”之称。凉城6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境内有龙山文化早期的老虎山、园子沟遗址和仰韶文化晚期的王墓山遗址。园子沟遗址在岱海北岸的公路边,自1986年发掘以来已出土数百件磨制石器及各种陶制的生活用具。遗址入口有白色古城式外墙的岱海文化苑,进去空无一人,估计只在旅游旺季营业。下面淤泥滩古城遗址是辽代宣德县、金元时的宣宁县治地,岁月沧桑,唯剩夯土堆而已。

 凉城有座花木兰雕像,开始以为这里是木兰的故乡,查资料发现商丘虞城县已被确认为“中国木兰之乡”。花木兰事迹正史记载不详,其生卒年份和故里原来有很大的争议。民间一说发生于北魏太武帝年间北魏破柔然之战,这可能就是凉城有此雕像的原因。

 游完岱海,我们西行去和林格尔,准备经偏关或鄂尔多斯去陕北。沿途路况很好,下面叉道距呼和浩特仅68公里,时间原因我们没舍得去,这次旅行时间实在紧张了些!

 公路边树木郁郁葱葱

 凉城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沿途仍以农业为主,纯粹的草原不多。十月初凉城秋色浓郁。

 黄土高原总是沟壑密布

PS:大盛魁商号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蒙古国西部与俄罗斯边境)、乌里雅苏台(蒙古国西部城市)、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蒙俄边界)、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是它的债务人。

 17世纪末康熙亲征噶尔丹时组织了大批随军商队以保证军需物资供应。这种随军贸易虽随着战争的胜利而结束,一些汉族商人却继续利用驿路和驿站与蒙古从事贸易。(清代驿站对民间过路商队有保护职责和义务,为民间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费扬古部队驻防杀虎口时,大盛魁创始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等在军队中当厨夫或杂役,要为军队采购一些生活日用品。他们为此经常出入边关集市,逐渐懂得了蒙古人的礼仪、生活习惯,以及相互交易的方法。费扬古部队进驻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时,他们继续做随营贸易。不久,以上述三人为主体在杀虎口开为了合伙的商号,称为“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

 征噶尔丹后,清朝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驻有重兵,前者更是清朝统治外蒙的军事、政治中心,驻有大量军政人员。大盛魁初期的总号就设在乌里雅苏台,后迁驻归化城。随着清朝对外蒙统治的加强,大盛魁为清朝军政服务的范围更为广泛。除清朝大员和各部门军需供应外,外蒙王公向北京纳贡等活动也由大盛魁协助,并通过高利贷贷给所需的费用。乾隆末至嘉庆初,清政府把外蒙的税收也包给大盛魁。

 嘉庆八年(1803)清廷诏令派驻外蒙的将军、参赞、办事大臣等官员,会同外蒙王公严查旅蒙商的经商票照,且每年检查一次。在乌里雅苏台、库伦、科布多、恰克图等外蒙各地贸易的旅蒙商很多因票照不全被驱逐出境,有的还受到罚款和没收货物的处分。大盛魁由于和清廷派驻外蒙的军政大员、军队和王公贵族关系密切,不仅没被驱逐出境,反而得到了一个大发展的机会。它以极低的价钱接收了那些被驱逐的旅蒙商号的铺底和货物,并接受了他们多年来在外蒙的贸易关系。清朝政府没收的货物也以廉价赊给大盛魁,使之又得到了巨大的好处。道光年间,清政府把征收驿站的费用也包给大盛魁,它的业务更加发展。咸丰以后,大盛魁已经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庞大的商业网,成为外蒙古市场上垄断性的大商号。 

 清末,由于沙俄在我国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大,大盛魁的营业受之影响日见萧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外蒙古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这两个地方的商业资本和市场。再加上后期用人不当,大盛魁商号最终在1929年宣告倒闭,结束了它雄踞塞北二百余年的辉煌历史。

朔州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朔州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