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吕梁游记

吕梁游记

山西-李家山,真正的黄土高坡

  回到旅馆,吃完午饭,休息了片刻,我们三人前往李家山,此行是山西游中期望值最高的一个地方。
  不想爬高山,便问在旅馆闲坐的一男管理员去李家山如何走?
  上午看西湾村与爬过一部份白家山,想着还得爬那么高的山,觉得有点累得慌。于是问是否可找摩托车代步?
  他把我们带到门外,指着对面那座看来很高的山,说:你们看,对面那座山的背面,就是李家山了。
  他说:我用摩托送你们去吧。每人十元。
  我们有疑虑:“三个人,那不是要很久才等齐?”
  他说:不会的。车快。
  我第一个坐上他的摩托,他发动了,向着湫水河的小堤坝驶去。再向上驶了一会儿。
  二十分钟后,到了一个山脚下,他说,你先在这儿等,我去搭他们俩。
  我看了看,连半山腰都还没到,半山腰还在很高的地方呢。
  便说:不是说送到李家山吗?这儿都还是平地,不是李家山吧?
  他说:这样的黄泥路,怎么可以开摩托?
  “你刚才指点的,好像不是这条路吧?指的是路的另一面。怎么向这儿驶来了?”
  他说:就是这条路。
  没办法,只好让他开车走——还有两个人等着啊。
  百无聊赖的在这人生地疏之处等人,只好自找乐趣了。
  这是个依山而建的小村子。村前有条小河。村前的地里,梨花盛放。
  我只好就近去真切地看看梨花以打发时间。举起相机乱拍一通。



  四十分钟后,大家到齐,均感叹,就只过一条河和一点点路,这每人十元真花得快,呵呵。
  向村子的人问路。有个妇女很热心地说:还很远啊,我住那边,你们跟我走吧。过了山梁再爬就是了。
  于是,跟着她走。到村子另一边,要拐弯了,她说:你们向上面走去便对了。
  我们望望那不知在何处的李家山。鼓起劲来,向上走去。
  从这段时间开始,就一直是爬山了。
  下午了,太阳热辣辣的。刚刚开始爬山,已经满身汗。
  山很高。一直向上走。爬了很久。一路见到的,是没有一片绿叶的山岭。
  看到满山遍野枣林,这是黄土高坡的一大景观。
  盆口粗的枣树,苍劲浑雄,枝条虬结。只是,都光秃秃的。
  没有水份,没有绿叶,我们有点怀疑:这些树还是活的吗?
  明晃晃的太阳当头直照,在碛口出来时,没想到会这么热,早上穿着的大衣没有脱下放旅馆,这下子,可热得够受。满身汗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
  实在走不动时,才坐下来休息。
  爬了一个多小时,过了进山口,才看到村落。



  李家山与碛口镇黄河第一支流湫水河隔山相望。
  这隔山相望的黄土高坡被称为南山,南山的另一边就是李家山。距碛口不足十华里。
  李家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以李姓为主要居民的村庄,这是当地对山村的命名习惯。
  渡过湫水河,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从河南坪顺着简易公路往上爬,沿途可以远眺吼声如雷的黄河大同碛,这其实就是旅馆那人所指的路(我们从李家山下来时,走的就是这条路,通摩托车的)。一条是顺着黄河畔,从叫麒麟滩的河滩往下走,旅馆那开摩托的人走的是这条路。没有上山。
  相对封闭的李家山,声名在外。
  多年来,许多海内外知名人士,不避艰辛,到李家山采风,李家山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 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 再找到!”
  李家山整个村落面向黄河,分布在两道山谷的峭壁间。院落相互层叠,彼此间有陡峭的石板路相通,这些路向下汇聚到山谷里,而那个山谷里还有他们的水源,村里人所有的用水都是从山谷中的挑上来,往返一次需要二十多分钟。
  整个村庄相对封闭,并因此较好的保留了原始风貌,一些新房都建在村外,因此村落形态保持的也非常完整。
  在黄土山顶用砖瓦山石构建一个如此规模的村庄已属不易,更何况这村庄建立在百年之前。
  民居院落的四合院多为两层,有时正房为三层。一般一层住人,二层放物。有些潮湿的地方,则是一层放物,二层住人。
  村落的街巷一般非常狭长,显得封闭、静谧、亲切,同时,通过屋顶高度的变化、墙面虚实对比以及过街楼和拱门等,增加了街道的变化。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个院落,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
  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然看起来破破烂烂,却基本保存完好。
  进村先看到的是旧村也就是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而转个弯向下望去,倚着坡上的那一片就是大村。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的生活。在这里,窑洞多是土窑、石拱,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8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都在这里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蕴藏着丰厚的民情风俗和黄河文化。 
  元代以后,山西很少遭遇大规模的战争,加上气候的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许多古建得以留存下来。
  已知宋、辽、金及其之前的木构建筑全国146座,山西境内就有106处,占全国现存同期同类建筑的72%,弥足珍贵。
  山西省也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总量达到18000余处,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美誉,以“时代早,价值高,数量多,品类全”而享誉于世。
  除了众所周知的宗教建筑,山西还留存有大量非常珍贵的古村镇。人们熟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皇城相府,实际就是古村镇的有机部分。
  看见有人在山梁锄地,问种的是什么?据说,树,种的是枣树,农作物,很多种的是芝麻,据说是因种芝麻不用浇水。山村种植非常困难,农作物“望天打卦”,只是祈求老天下雨。
  沟沟峁峁,山山梁梁,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村民们在沟沟岔岔打坝堰,山山峁峁修梯田,做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象一幅幅的雕塑作品,村民们辛勤劳作,汗水浇灌果实。



  据说,如果在农历“白露”过后来这儿游览,满山红彤彤,遍野香喷喷,好客的枣农一定会引你到枣林里品尝各种 品牌的鲜枣。枣收季节是枣农最欢欣的日子,他们会请客人品尝鲜枣:“这是新嫁接的梨枣,……”,“这是新引进的骏枣,……”,还有赞皇大枣、黄河大姆枣、 冠枣、虎枣、牛心垂,使你看得眼花,吃得嘴馋。
  我们去的时间不对,没有这福份。
 
  位于黄河岸边的碛口镇,是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十分兴旺的水陆码头,是秦晋大峡谷中重要的商业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碛口镇的形成和兴盛与运输业密不可分:从兰州、包头、归化(今呼和浩特)等运往晋中、晋南的物资,装船顺黄 河而下,但到临县碛口的大同碛滩时,水流非常急,重船无法通过,只好改为陆运,这样,碛口镇就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碛口镇的商人相当一部分是碛口镇邻村的 人,他们致富后,就回家修屋盖房,周边的村落就发展起来,而且建造精致。李家山是其中一个明清窑洞式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
  沁河,又名沁水,古称洎水,是晋东南地区的母亲河,属黄河支流。旧时沁河中游以下就可通舟楫,这样,沁河成 为南下黄河,到达中原的重要水道。这一带历史上煤铁资源非常丰富,明清两代,除了炼铁业和铁制品外,还有煤炭、硫磺、琉璃等。与之相应,这里的商业也非常 发达,经商者甚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建筑的发展。这一带现存的古村镇非常丰富,沁河流域的城楼古堡以及古村镇主要集中在沁河及其支流的两岸,连绵 几十里,价值非常高。
  山西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说过,山西之所以有众多非常讲究的古村镇,主要可归结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坚实雄厚 的经济基础;二是纯朴敦厚的民风;三是成熟完善的营造技术。从现存的古村镇分析,山西比较完整和讲究的古村镇主要分布于沁河流域的阳城县、沁水县、泽州县 等地,汾河流域的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灵石县等地,以及黄河岸边的临县碛口镇。
 
  我 们穿行于高高低低,用石块砌筑成的窄窄的路面上。观看难得一见的风景和民居。在此居住的人家,要进入自家门口,大部分得上崎岖山路,有的还得手扶岩石,用 力提腿才可上去,我们笑说,年轻时不觉得怎样,到老来,每天出门和回家,都得爬上爬下,不知有没有一不小心滚下山沟的?真够难为他们了。李家山民居的窑 洞,底层的屋顶就是上层的地面,邻里亲密相依,鸡犬之声相闻。如果不是看到偶尔有摩托车放在院落中,偶尔有摩托车轰鸣着驶过村边,似乎稍微与现代化有点联 系,还真以为来到了一个古代的世外桃源。



  走了半天,又热又渴,我们便到处找水喝。
  走到一户人家,只见到老中青三个妇女。我们问是否可以给我们些水喝?她们均热心地齐说:可以,可以。快快来坐坐,这天太热了,你们还来旅游。
  于是,拿出两个大海碗,涮了又涮,端出两碗水来。
  我们喝了水,与三位女同胞拉家常。
  还用院子作背景各照了一张相。见那健美的小姑娘在纳鞋底,便问她:可以让我们给你照张相吗?
  小姑娘大方地说:行!
 小姑娘天然的美貌,让我们想起了资料上的话来:“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里的炭”。
 
  看见我们喝完水,准备走,她们小声商量着什么。
  一会,小姑娘的妈妈,那个中年妇女,怯怯地提出要求:“她爷爷从没照过相。他现在身体不好,有病,能请你们帮照个相吗?”
  我们当然说可以,可以。
  好一会,她们几个,从里屋扶出老爷爷。看来老爷爷病得不轻,他是让她们半拖半抱的扶出来的。
  还给老爷爷换了新衣服。他不知所措的靠窗坐着。很紧张的样子。我们让他坐直点,笑一笑,他可笑不出来。
 照好相,让小姑娘写下她们家的地址,核对过,问准了可以收到信,我们便走了。她们不舍地送出很远。
  一会,看见小姑娘挑着水桶,下沟里挑水回来。路过我们正给村里几个闲聊的村民拍照的地方,老远,她便打招呼了。
  我们问:要到下面挑水?
  她笑说:是呀。
  我们计算了一下,来回一次要二十分钟,是爬山啊。顿时觉得刚才俩人不应该喝她那么大两碗水了。
  我说:你辛苦了。对不起啊,喝了你那么多水。
  她笑得很灿烂,说:说那儿去了呢,才一碗水。
  旅游回来,把相片晒出来,寄给了她们。
  相片寄走后,才想起来,她们给老爷爷照的相,可能想在以后纪念老爷爷使用,便很后悔没多给照一张面部大特写,并且没有放大。
 
  李家山地处黄河边,可以说是依山傍水。随山就势层层叠叠的特殊建筑。就象是一幅人工创作的秀丽画卷。



  回程,我们是从另一边下来的。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旅馆。
  路上,居高临下,黄河壮丽的景色看在眼里,黄河咆哮如雷的隆隆响声听在耳里,黄河汹涌澎湃的魂韵印在脑子里。
  黄河碛口的宏伟气魄,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蕴含了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
 
  碛口李家山、白家山等处,是一个天然的黄土公园,这里集聚了黄土高原所有的特色。
 
  黄河流域的黄土窑洞,像一首古老而悠闲的浪漫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田园诗。


吕梁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吕梁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