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宁夏行之六——美岱召
沿呼包高速西行,在哈素海站下路转110国道继续向西,不多久就到了美岱召镇。
美岱召正在修葺,大门未开,游客都从东侧的一个小门进入。

美岱召始建于明代中期,也是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钟金哈屯)主持修建的,是他们主持兴建的第一座寺庙,时间上要早于上午参观的大召。
这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建筑,是土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后来俺达受封为明朝的“顺义王”后,这里一度成为“大明金国”的都城,明廷赐名“福化城”、“灵觉寺”。

从侧门进入绕到正门旁,但见这一座融合汉藏蒙风格的大殿,掩映在古松之中,此即美岱召的主殿大雄宝殿。

转过环绕大雄宝殿门口的古树。

西边的是这座藏式风格的乃琼庙,屋顶立有金色的法轮,左右各有一只卧鹿,传说这是迈达哩活佛居住过的地方。
迈达哩活佛跟本寺甚有渊源。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年方14岁的阿勒坦汗曾孙——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在西藏僧界人士的迎请下,由蒙古入藏坐床。蒙古地方缺少了宗教领袖,于是西藏僧界派迈达哩•呼图克图来蒙古主持宗教事务。迈达哩•呼图克图来到这里后,成为达赖喇嘛在蒙古的代表,后来他还把佛教传到了蒙古东部及北部,从而把佛教扩大到整个蒙古高原,他也因此受到了蒙古佛教界尊敬。因迈达哩活佛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为美岱召中弥勒佛佛像主持开光仪式并在此坐床,人们便将这座寺庙称为“迈达哩召”,谐音即为“美岱召”。

乃琼庙后面是西万佛殿,可能是修葺的原因吧,游客寥寥无几,几个管理人员都在懒散地聊着天。

转过这座八角庙。

来到另一座大殿——琉璃殿前。
琉璃殿坐落在一个正方形台基上,是一座歇山式三层楼阁式建筑,绿色琉璃瓦盖顶,四面环廊,传说这是俺答汗接受朝拜的地方,算是俺答不到处溜达的时候的办公室吧。俺答是游牧民族首领,四处转转应该是常态。

沿着环廊绕道殿后,殿后是大青山。

回到殿前,依然是游人稀少,一个老者独自坐在廊下等人前来算命。

站在台基之上向南望去,是大雄宝殿的后部,东西两边是清乾隆年间增建的十八罗汉殿和观音殿。

没有了两棵古柏的环抱,这里看大雄宝殿的建筑更为清晰。大雄宝殿为三座重檐歇山式建筑,这应该是汉式风格,除了后面这一面,它的其它三面都围有藏式白墙,所以看起来跟内地常见的古庙又有不同。

走到靠近大雄宝殿墙根的一座台子上,望向琉璃殿,白墙绿瓦,背倚青山。

两座大殿的东面是太后庙,据说这里曾是三娘子的寝宫,供奉着俺答汗夫人三娘子的灵骨。

三娘子本名钟金哈屯,是俺答的第三妻子,但是因她才貌双全,深受俺答的敬重。俺答去世后,三娘子按照草原民族“收继婚制”的习俗,三次下嫁给俺答子孙辈的顺义王。三娘子一直主张同中原交好,她在世期间同中原王朝保持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也维系了土部本身的长治久安。为此,明朝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封她为忠顺夫人。

太后庙旁是一条幽静的小路通向北面。顺着小路来到一个小小的院落——达赖庙,庙里供奉着达赖喇嘛。看完后殿再次转回到大雄宝殿前。寺城的门楼正在修缮。

一个工人认真地把一块块破损的古砖剔掉,剔下来的很快就会被代之以新砖。不久以后,古老的城门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世人。
不过那种古老感沧桑感恐怕就要荡然无存了,所以草根要趁未完全修缮之前,抢救性地参观一下古老的东西。

城墙也在修葺,经施工人员许可,草根爬上城墙。东边这一段的城墙看来是修过了,墙顶包青砖,城内的一面包以鹅卵石。

一座崭新的建筑金碧辉煌,但草根还是喜欢古老的东西,因为对拥有机械装备的现代人来说,建这些新东西并不困难。
出了门,临走前到召前的广场转了一圈儿。这里望去,整座召庙都掩映在大青山下,美岱召的特色尽收眼底——亦城亦寺。而广场前的新建筑就显得 ……不过GDP肯定是创造了的,对我国第二季度GDP超越日本达到世界第二,有所帮助。离开美岱召,重又回到了坑坑洼洼的110国道上。国道上一辆辆满载煤炭的卡车隆隆地驶过,黑色的粉末四处弥漫,遮天蔽日。熬过艰难的十几公里,终于,路的右边出现了一块绿色的指示牌,立即循路牌右转,逃也似地上了高速公路,此后一路顺利抵达包头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