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岱海 豫晋蒙陕自驾游十七
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泊(微咸水),呈东北-西南向椭圆形,湖面海拔1224米,面积约165平方公里,也是内蒙有名的水产基地。第一次到内陆湖,我亲口尝了湖水,仅隐约有一丝咸味,丰水季节应更难觉察了。

史书里岱海的记载颇多,湖名也有所不同:诸闻泽(汉),葫芦海(北魏),鸳鸯泊(宋),奄遏下水(辽、金),下水(元),威宁海(明),岱根塔拉(清初),光绪初年才称为岱海。

岱海有“鸿骛成群,风涛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云重”的美景,康熙皇帝在此建“凉城”行宫,题名岱海为“天池”。行宫后改名汇祥寺,于1939年毁于战火。岱海北面的马刨泉是内蒙古四大温泉之一,日涌水量2732吨,水温38度,过去是喇嘛、贵族沐浴、疗养的场所。

岱海北岸有两处景区分别收门票20元/人。景区很不起眼,我们从凉城东行一路看路标前进,结果还是开过头到了淤泥滩古城遗址。品味古城遗址后,我们掉头开到了湖边的草地上。

岱海湖底非常平缓,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水线附近有的地方析出霜状的盐花,岸边还有一些水鸟的脚印和牛羊的粪便,够自然。在清晨的阳光下,茫茫的湖边草原上除了飞鸟,唯有我们一家三口,这就是内蒙古。
继续东行来到岱海旅游中心,看似岱海宾馆围的一片区域。岱海宾馆建筑很有特色,住这里感觉肯定很棒。

除了可以坐船,景区内外没啥区别。宾馆游船码头边的建筑很漂亮,不知为何建成这种风格?

继续西行,好不容易发现一位路人,问过才知道湖边最漂亮的地方是不远处的金隅岱海庄园。进景区首先看到满眼的芦苇。芦苇高过人头,密密麻麻,通往岸边的小路颇似一条芦苇丛中的隧道。远处是岱海北岸的蛮汉山,湖南面还有马头山拱卫。

湖边“岱海”石碑由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题写。郑天翔1914年就出生在岱海岸边的六苏木乡。

接近湖岸,芦苇变得稀疏,逐渐为蒲公英代替。

这是我见过最壮观的蒲公英。纤细的花伞在阳光下竟聚集成一片银色的海洋。

朋友,这不是雪景,也不是霜花,是蒲公英的花海!层叠的青山更成其绝妙的背景。

栈道尽头是游船码头,黄金周游客也不多。

岱海鸟类很多。尽管已是深秋,仍有很多水鸟在这里栖息。

远处有三条大游船,可能只在夏天游客涌到这里避暑时才营业。来凉城旅游的以北京、山西的小车居多。

水线附近有些盐碱化板结,岱海1997年测得的矿化度为4.296克/升,属微咸水湖(矿化度在1~24克/升之间)。湖水里则长满水草、青苔,成为水鸟的大食堂。

若不想坐船,其实无需买票进来。我们后来索性跳下栈道(此时水位低),走出景区欣赏湖边草原上放牧的羊群和蒙古包。牧羊人却一路避着我们,始终赶着羊群与我们保持距离,难道我们象坏人吗?远处巨大的蒙古包似乎是祭祀用的,前面有个很大的祭台。

第一次见到内蒙草原上的敖包,赶紧在前面合影。敖包是蒙古语,意指人工堆成的“石堆”、“土堆”或“木块堆”。它原作为辽阔草原上道路或边界的标志,后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平安的象征。
我们本来计划夜宿蒙古包的,到后才发现由于没有暖气,这个季节蒙古包全部不让住了,只好在门前合影过一下瘾。从窗口望进去,里面也就一张地辅和几把椅子,壁上还挂有成吉思汗像。
尽管湖边草地一派牧场风光,稍远一些便有农田了,在这里发现司空见惯的农田竟倍感亲切。这应该就是“走西口”的结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