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阿拉善盟游记

阿拉善盟游记

西北扫荡式行摄日记(十七)远去的城池--大同城

    大同城位于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约19公里处,距我们要去的黑城只有4公里的路程。于是,在前往黑城拍摄之前,我们先来到了大同城。在古居延地区建筑遗址中,大同城是唯一的集隋唐两朝历史文化为一体的遗迹。过去牧民经常在此圈马,因而也被当地人也叫“马圈城”。

    四世纪中叶,我国历史正处于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在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十几个王朝政权。在这些王朝的更迭中,到公元557年北周替代了西魏,并灭了北齐,方才暂时统一了我国北方。在此期间,公元560年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宇文邕登基。宇文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561年在居延地区设置了军事机构“同城戍”,驻地就在“大同城”。

    隋唐时期,对此城均有过维修和扩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此置同城镇,归西凉州管辖。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6年),唐王朝将设置在漠北地区的“安北都护府”迁到同城镇,以安置漠北归附的突厥部落。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在此置“同城守捉”和“宁寇军”,士卒人数1700人。
 

    大同城坐西向东,有内外两道城墙。外城墙长208米、宽173米,但倾圮较甚。西城墙有门,不太明显。东城墙门高9米,门外有瓮城。城内有一座方形鄣,墙长宽各86米,鄣门朝南。鄣内有一座砖瓦房舍的残迹。外城东南也有一片不太明显的房舍遗址。

仅存的比较完好的城墙

      我们到达大同城时游客很少,更显得荒凉和寂寥。围绕遗址的残垣断壁扑捉着曾经历史的辉煌,午后的阳光暖暖的铺撒在遗址的城墙上,令人不禁想象着隋唐时期此地的昌盛景象……历经1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同城显得那么残破和孤寂地沉睡在大漠深处,但是大唐一代文豪王维和陈子昂几度奉使过居延,吟诵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和“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却给我们留下回味无穷的怅然和绵延不尽的精神追索。

令人匪夷所思的布满城墙上的孔,究竟是做什么用的?经年累月依然完好,足见其坚固。

静静座落的城墙遗址依然敦厚……

逆光下的城墙酷似腾空的龙脊,令我心灵震撼!

 当我们离开大同城时,看到远处开来几台车,大家都是来此参观遗址的,古代文明的魅力对现代人的吸引略见一斑。

 站在大同城的断壁残垣之上,看到城池以外一个越野小分队正接近此地,或许他们是从沙漠穿越过来的?也未可知。很酷的青年人追求探险旅程,让人羡慕。

 (二)黑城的黄昏

    黑城遗址座落于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约35公里、纳林河东岸荒漠中。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黑城原建在额济纳河下游的绿洲上,由于河水改道北流,城郭废弃后被风沙所吞噬,濒临巴丹吉林大沙漠,气候极度干燥,地下埋藏物经历数百年后出土仍保存如新。传说元朝灭亡后,有一位黑将军仍驻守此危城,曾将无数珍宝埋藏城内井中。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分子据此传说,数次在城中肆意盗掘,虽未获得埋藏珍宝,但盗走不少文书、唐卡(卷轴佛画)和其他文书,如著名的西夏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即其中一种重要典籍。1982—1983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组成联合考古队,正式发掘了黑城,弄清了地层关系和城市布局情况,发现了大量文书和其他文物,文书中有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总计编号有3000余号,现已将汉文文书中主要部分整理编成《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已公开出版发行,为研究此城以及元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天唯一的遗憾就是天空太晴朗了,没有一丝云彩,使得画面缺少了很多层次和韵律……

    但我们尽享了大西北晴朗的阳光,和变化着的光线下给予古老城池的色彩,比起在巴丹吉林沙漠期待阳光的渴望,已经应该知足了:)

    当我们赶回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时,华灯已然将这个边远而新兴的城镇道路照亮,节日的彩灯更使这座城市奏出绚丽的华彩,国庆前夕的额济纳到处洋溢着欢乐与祥和,我们将在这里与当地人民一起庆贺祖国华诞!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