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大兴安岭游记

大兴安岭游记

松嫩平原:七月的乡野

         生长在南方的我,看惯了江南的乡野,村头的大樟树,白墙黑瓦的民居,村外是几垄水田,到了7月,稻子成熟了,“双抢”开始了,成为一年中农人最辛苦最忙碌的日子。然而,在松嫩平原,七月的乡野却是另一番景象。

      松嫩平原七月的乡野充满生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相拥东去,冲积成了一片肥沃的平原——松嫩平原。松嫩平原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历史上人们称为“北大荒”。导游说,这里与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车子在松嫩平原上行驶着,一路向北而去,从车窗向外望去,嫩江和松花江冲刷出来的土地,是那么的平坦辽阔。湛蓝的天空下,大片大片的大豆、玉米、高粱,把黑土地渲染得满眼都是无尽的绿色,田野上不经意地随处长出几株松树、杨树、桦树、柳树,遮挡着夏日的阳光,给人带来一丝阴凉;时时可以见到的湿地和河流,让粗旷的大平原变得流动起来,散落在田间的牛羊,是如此的悠闲;盖着红瓦的农舍,仿佛象调皮的孩童,在绿色的原野上涂抹出几笔绚丽的色彩,让人顿觉心情开朗。

      松嫩平原七月的乡野也曾经记录了上世纪悲壮的一幕。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来到黑龙江,怀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憧憬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在北大荒爬冰卧雪,用自己稚嫩的身躯开垦着这片荒原。冬去春来,150万知识青年在这远离家乡的黑土地上日复一日的耕耘、劳作,心力憔悴,思乡之情日渐浓郁。然而,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得以陆陆续续地返回故乡,仅有百分之一二的人永远的留在了黑土地上。1988年,描写知识青年这段生活经历的电视剧《雪城》播出,那首《心中的太阳》主题歌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这段如歌岁月的追思。

      松嫩平原上七月的乡野是粗犷的。中午,我们在一家农家饭店里用餐。服务员端上盘子,但见东北的农家菜就与剽悍的东北汉子一样,大盘子中,菜肴堆得满满的,或许是有些饿了,或许是农家的菜特别新鲜,大家的胃口大开。我也曾经在东北的城市如沈阳、长春的农家餐馆中吃过东北菜,但都不如这路边的农家小店,让人不仅填饱肚子,更是用味觉享受着品尝风味的乐趣,感受着东北平原的富饶。

      松嫩平原上七月的乡野,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土地,一望无际的庄稼,如潮如汐,构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风景,给人梦幻般的遐想。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