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泉州游记
提起清源山自然令人想起泉州。据说“泉州”之名就是因为清源山上多清泉而得名的。 我对泉州的神往源于一位我十分尊敬的老领导。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位陈姓局长,讲话中带有明显的闽南腔,平日衣着整洁,和蔼可亲,很有文化修养,文化功底也颇深,很有“儒将”风采。而且业务精通,加之业余时间又常常自刻一些精美的印章,或赠亲友,或自赏自用,大有“由来杯酒堪忘世,宠辱何须患自身”的韵味。因他是泉州人,我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文化韵味,因此,对泉州凭添了几分喜爱和神往。 图 清源山老君岩大门 俗话说“来泉州不游清源山,等于白来泉州”。清源山距泉州市区只有2公里,住在市区的宾馆里,抬头就可看到近在咫尺的清源山,真可谓“开门见山”了。 清源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势由东南向西北,绵延60多公里。海拔615米,素以36岩洞,18处胜景,流泉飞瀑,林幽壑奇,石刻众多而闻名于世。在这众多的美景当中,以老君岩最为引人注目。 下车步入老君岩,迎面一座造型朴素的石质山门迎面而立。门两侧的墙体是由铁红、灰绿和褐色的毛石堆砌而成,如同一朴实无华的山庄门庭。山门前的地面是由黑白两色石子铺成的“太极图”案。在太极图案阴阳鱼的鱼眼处,分别立有两块天然石。一块石上刻有“老君岩”三字,另一块石上刻有“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几个小篆字。未入山门,先令人感受到了老子的仙气。 据说老子当年眼看西周王朝败落,便弃官归隐山林,当他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见有紫气东来,认定一定有圣人经过此地,便恭迎老子于关前。受尹喜的请求,老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著《道德经》,从此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作,老子也成为道家的开山鼻祖。 图 路两旁的绿地上还散落着18方大理石石刻《道德经》 穿过山门,一条曲折的小石径蜿蜒地伸向密林深处,小径的两旁有许多巨大的榕树,一个个似飘着银须的老者,伫立道旁,恭迎四方宾朋。路两旁的绿地上还散落着18方大理石石刻,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幽幽的光芒,犹如18颗星星,遍布在绿色的天幕上。走近细看,原来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老子《道德经》全文,作品字体飘逸秀美,刻工精湛绝伦。 行至小路的尽头,眼前顿觉豁然开朗。在绿树的前方有一片视野非常开阔的坡地,一尊给人以心灵震撼的石像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我期盼已久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 图 清源山“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像 我的脚仿佛一下子生了根,定定地站在那里,细细地端详这座神交已久的石像。只见他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耳垂肩,神态安祥,一双炯炯的目光,像看着眼前的游人,又像是在眺望着远方。几缕飘飘欲动的长髯,透出一股灵动之气。背后的青山,是他天然的椅靠,像前伏地的巨石,是他运笔的几案。岁月的风侵雨淋,在石像上留下了几许斑驳的白点,如同老年斑般自然地生长在了他的脸上、颈上。这哪里是什么神仙尊者,分明是一位生活在我们中间可亲、可敬的长者。他与以往我们在其它道教宫观中看到的头戴皇冠,身着彩衣、王者风范的“道德天尊”式的老子形象完全不同,一幅超凡脱俗、充满活力、人人可亲的老人形象,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青山的映衬下,在这自然山川的怀抱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在四川道教名山青城山所看到过的一副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席地而坐的老君像,不正把道教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吗? 整座老君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雕刻于宋代。据清乾隆年间《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难怪雕塑家洪世清说:青源山的“老君像雕刻没有一处合比例,但却一处也挑不出毛病来。”真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则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 历史上老子是确有其人的。他姓李,名耳,西周时期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生前博学多才,曾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室史”,也就是当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所著的《道德经》充满了哲理和辩证法,至今对我们依然有很好的教育作用。《道德经》中的一些富有哲学思想的名言警句,仍然被人们常常引用。诸如:“道可道,非常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有的甚至被后人写成条幅,悬置于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听当地的人说,很久以前,在老君像的周边还建有许多建筑,想必是些恢宏的庙宇,金壁般的殿堂,整天香烟缭绕,经声不断。但这一切都在明代损毁了,只留下这石质天成的老君像。我倒觉得供奉于殿堂之上的老君有些道貌岸然的感觉,不能体现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思想,而这放在青山绿水之间的老君倒是更能折射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图 老君像前的“香烛树” 你看这背后的青山,不是他那永远不倒的巍峨宫殿吗?那像前葱葱绿树,不正是长年飘动的香烛之烟吗?那立于林荫路畔的苍翠榕树,不正是守在他身边的忠诚卫士吗?真乃天地造化,自然天成。 当年的雕刻者,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不但深刻地领会了道教崇尚自然的精神实质,而且用他的双手,为老君像雕就了一双深深陷入眼窝的双眸。那是一双充满哲学目光的眼睛,是一双看透人间是非的眼睛,一双给人以启迪智慧和灵魂的眼睛。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融入自然,放飞心情,物我两忘更好的呢? 告别老君岩,我们向清源山的深处走去。 清源山不仅拥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老君岩,还有数不清的石刻,看不尽的奇木,流不息的清泉,读不完的文化。 沿着山间石径前行,一路上鲜花盛开,飞蝶流莹。由于时逢星期六,许多泉州人举家游山,其乐融融。有的扶老携幼,看儿童在花间起舞,有的情侣相拥,隐没于万绿丛中,大自然赐于泉州人这一块优山美地,不禁令我这外乡人产生了一丝嫉妒之情。 图 看上去如同山间民宅一般的千手岩寺院 沿着山花铺就的小道上行约十几分钟,我们便来到了千手岩。一栋红砖砌 成的院落依山而建,如果不是走近细看,我还以为是山中的一户农家小院呢。入得门来,发现这里原来竟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寺院。寺中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香火的兴旺程度令我吃惊。后来的几天行程中我发现,泉州人对各种宗教都能海纳百川般地接受,对各路神灵也是十分虔诚地顶礼膜拜,甚至到了不分宗教类别,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的地步。在泉州不仅有佛教、道教和儒教,还有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等,各类庙宇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林林总总。 图 在清源山弥陀岩下就埋藏着佛教禅宗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由于泉州在唐代中叶就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跻身于世界十大名港之一,各国商人均云集此地,形成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景象。连马可·波罗也在他的游记中描述到:“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也正是由于这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才形成了中西文化、各类宗教的交融,当时泉州城经济的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我忽然觉得应该对宋代理学家朱熹所写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对联进行一下改编,即:“此地可称佛国,满街都是商人。”泉州人这种见佛就拜的行为,也许是源自于商人的功利思想吧。 图 一代名僧弘一法师的墓塔 游清源山当然离不开与这大山融为一体的宗教文化。在清源山弥陀岩下就埋藏着佛教禅宗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代名僧弘一法师的墓塔前。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就坐落在清源山的万树丛中。塔身是用泉州特有的石材建成的,仿木结构,歇山顶,线条简洁明快。弘一法师临终的最后遗言是:“悲欣交集”。读进来十分耐人回味,也许,这就是弘一法师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吧。 图 清源山弥陀岩 弘一法师原本是天津卫的一位风流才子,名叫李叔同。他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还创办了“春柳剧社”,自己男扮女妆演出了《茶花女》,曾轰动日本,可以说是中国话剧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回国教书,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39岁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出家当了和尚,从此一日两餐,精研佛学,并取得了许多研修成果,著述颇丰,成为一代高僧。正如俞伯平先生所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画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纸,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之人,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名高僧。 驻足墓塔,凭吊高僧,心中顿生“万里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感慨。 徜徉在清源山的林间,观赏这漫山的奇花异草,呼吸着沁人肺腑的清新空气,眼前彩蝶飞舞,耳畔泉水叮咚,秀木奇石,妙趣横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弥陀岩下。弥陀岩是一块巨岩,紧依岩壁建有一仿木结构的石屋,屋角微翘,斗拱横空,昂首挺立,俯视着脚下的泉州城。在石屋的庭院前,摆放着一石质长条供案和一座造型简洁的石塔,屋内依石壁雕有一尊弥陀佛浮雕像,脚踏莲花,神态安祥。石屋的旁边有《元代重修记事石碑》,记录着重修石屋的经过。 我流连于这千年石屋之前,眺望山脚下的古城泉州,一股“临风襟怀开层壑,眼底烟波动诗情”的情愫油然而生。 清源山,你是一本厚厚的书卷,我们的来访只是轻轻地触动了你的一角,你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待于我们聆听。你还有更多的美丽风景,等待着我们去体味,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