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漳州游记

漳州游记

云水谣古镇

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官洋村,因2005年拍过根据张克辉《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而在2009年初改为今名。从徽州到黄山、中甸到香格里拉、思茅到普洱、崇安到武夷山、大庸到张家界...,太多地方因为经济利益驱使改掉了传统的地名。希望我们的后人翻看历史时不要被这些花哨的新地名搞得一头雾水。

 长教古称“长窖”,由官洋、璞山、坎下三个自然村组成。在群峰林立的南靖西北部,因长教的地势最为宽坦,以前成为周围数镇的商业中心。这里不但有上文介绍的和贵楼、怀远楼,更是处群山之间的幽静之地。总长5公里长教溪把它最美的2公里留在了村中,蜿蜒的溪水与与岸边的鹅卵石栈道及老榕树群组成了一幅让人流连的画面。其中村口最大榕树的树冠覆盖面积近2000平方米,被称为八闽第一榕。

 长教溪上有座造型优美的石拱桥叫官洋古桥,其桥身、桥拱和两种形状的辅洞似乎在与土楼争比曲线之美。对岸桥头的那排木楼前有清代用大卵石铺就的长教古圩,附近几个镇的人都曾跑这里赶集。

 过桥左拐,两棵巨榕站在小木桥两侧,期间一条小溪流汇入长教溪。它们巨大的华盖不但为人们遮阳避雨,下面也成为美院学生写生的绝佳之处。

 外面阳光明媚,树荫中清凉宜人。

 除了溪口卫护的巨榕,溪水还被两岸高高的鹅卵石堤岸夹持着。这里少了游人的干扰,多了份生活的味道。

 忽然听到乐声响起,原来附近“公背婆”表演开始了。这是当地民间的传统艺术,表演者右手大蒲扇,左手红手帕,上身扮成老太太,下身穿成老公公,胸前有假的老公公上半身,与背后假的老太太下半身组成背负状。演员一人兼演公婆,表演各种滑稽动作,尽管表演时间不长,却很精彩。

 看完节目,发现溪边有架大水车,偶有游人穿入水车用其体重压它转动,令人想起笼中玩耍的小白鼠,呵呵。

 过水车后村舍减少,长教溪静静地奔向远方的群山,流向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

 返身沿宁静的鹅卵石小径赶往古镇另一侧。小径蜿蜒在土楼之间,似乎将历史与现实连到了一起,兴许细雨之下会更有味道。

 溪水两岸有不少桥、堰,我跨过堰坝,请刘师傅帮我拍了张远景照,背景是“广居楼”和古栈道。元至正十八年(1358),简氏先祖简德润在长教开基时,沿长教溪建了2公里石路,后逐渐扩展至10公里长。这条被踩踏了600多年的卵石古道成为闽西南长汀府(龙岩)通往漳州府(漳州)的必经之路。《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明宣德年间)开始外迁,现在光祖籍长教的台湾人就有23万多人。这些外迁族人当时顺古道出去寻找理想时,肯定想不到这条路后来竟有了“云水谣古栈道”之名。

“广居楼”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它高三层,每层中间为厅堂,两厢各有两个房间,呈箭楼状。为防水患,其地基高达2.2米,楼前砌墙防溪流冲击,其他三面还有护厝弓形环抱土楼,颇具气势。

 古道边的大榕树。

 榕树旁有座溁洄楼,其门楼上方书有“溁洄”二字。溁(yíng)洄意为回旋,形容水流中的漩涡。

 这个系列中介绍过很多精美的土楼,这篇看看土楼残迹兴许能使我们更理解土楼的结构。

树丛包围的土楼残墙

 这座楼只剩下靠溪边的半面土墙。墙体上的窗孔、支撑孔,以及用于增加土墙强度的竹木“钢筋”清晰可见。

 沿古道会经过一座必应宫,里面供奉城隍夫人的神像,“必应”应是“有求必应”的意思吧。必应宫前有座用于民俗文化表演的吊脚戏台,溪水上还有一座木桥—— 上楼桥。

再前行不久是这座阶梯状木桥,过桥古道继续沿溪流上溯,沿叉路向上则是通向书洋镇的公路。

 古道沿着山谷间的长教溪,擦过土楼,消失在青山绿树之中。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