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龙岩游记

龙岩游记

闽西南文化之旅(五)永定土楼

神奇的永定土楼

 早听说,闽西永定土楼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着一幢幢世界上独一无二、古朴雄奇的土楼,还有鬼斧神工般的仙湖溶洞、如诗如画的秀丽山川,浓郁的客家风情……更为神奇的传说是美国人的卫星误以为永定土楼是中国的导弹发射基地,于是派特工假扮游客到实地打探,却发现原来是当地人居住的土楼。这一场虚惊倒把土楼的名气给远播了,引来了大批中外游客。由于它的独特土楼文化,便申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切的一切吸引着我萌发了去这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走一走。初冬,区文物管理部门组织去福建文化考察,便打点行装一同前往。

那天早上,我们从厦门出发去闽西永定土楼,经过一路风尘仆仆的3个多小时的车程,便进入了闽西永定境内。大巴在盘山公路上行驶,远远望去,山岙间到处都是圆形、方型、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大小不一的土楼,我试着用长焦拍摄这一让人兴奋的景色,由于车子在行驶中,相机抖动得厉害,始终难以成影,导游见我拍摄心切,便对我说真正的典型土楼在洪坑呢,到时够让你拍的。之后,她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永定土楼的情况和历史。

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型、圆型、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大小不一的土楼有20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顶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90年;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的“振成楼”。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客家人进入闽粤赣三省边区后,因为是外地人,常要受到当地人和土匪的侵扰,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土楼建筑。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形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从明朝中叶起,永定土楼愈建愈大。土楼在古代乃至建国前,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杂木制的,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就是敌人逼到墙脚下亦无可奈何。有的土楼用内外双层土筑成仅有1米余宽的夹道。夹道绕楼一周,外墙开窗,除可通风纳光外,便于狙击敌人,防卫自己。有些土楼在楼的最高处前方和左右方还设有了望台,登上了望台了望,楼外敌情一目了然。当然,他们的窗子是里面大外面小,这样便于作战。听了导游介绍后,我感觉到客家人的祖先可能大多都是军旅出身,战败后逃难到此吧。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公分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牵引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开放以来,永定土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闻名世界,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说着说着,便到了湖坑镇洪坑村。该村地处山岙中,共有500多户人家,2000余人口,村上一条洪川溪,清澈、活泼、小巧、蜿蜒地穿村而过;站在溪桥上,看山上秋色成景,满坡柿树成林;看两岸土楼成群,雄伟古朴。这个平常的自然村落,因至今犹存三十多座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客家土楼,而扬名天下。

最富丽堂皇的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始建于1912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座圆楼,占地5000平方米,耗资8万光洋,耗时5年建成。走近振成楼,大门上“振纲立纪,成德达材”的门联仍清晰可见,将楼名“振成”两字嵌入联首,以示楼主对祖上林福成、林丕振的敬重和纪念,即不论是国是家,都要遵纲守纪,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踏入振成楼大门,门楣上刻有“里党观型”四字,意思是“乡里邻里学习看齐的楷模”,上有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印。原来,楼主林逊之做参议员时,与时任参政院院长的黎元洪共过事,黎元洪深知林家祖上积德行善,故在振成楼落成时赠匾褒奖。现在,楼中厅堂墙上显眼处仍可见5幅匾额,都是当年黎大总统的题词。振成楼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有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捉鳖。内环楼当中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是一个多功能大厅,既为全楼人婚丧喜庆的场所,又是族人议事聚会的大厅,还是接待宾客或演戏观戏的地方。厅中石柱石梁构架支撑,呈三角形屋顶,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庙,而重达数千斤的石柱、石梁,在近百年前一无公路、二无汽车、三无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如何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让人难以想象。楼中内外环楼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刚好位于八卦阴阳两极上。东边水井处于阳极,西边水井处于阴极。更为奇特的是,两井间距不过30米,同处一水平面,却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楼中还有一联: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内含一个被称为“字王”的“带”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据说这个草书的“带”字可分解出近百个字来,奥妙无穷。楼主为此悬赏,请高人破解其中奥秘,常常引得游人抓耳挠腮。有了这一个个故事,荣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的振成楼,让游人叹为观止。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模型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现在的客家人商品意识也强起来了,做起了旅游生意。现存的振成楼已改为客家土楼文化村,里面的居民大多都外迁了。大厅及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20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

看完振成楼,便向村里进发,一路上“布达拉宫”式的奎聚楼、“府第式”的福裕楼、“袖珍式”的如升楼,还有土墙最厚的景阳楼……天然地镶嵌于梯田山谷间、弯曲溪岸上,与山林、小溪、自然村落组成旋律优美的田园牧歌。一座座土楼,犹如一部凝固的音乐、一段定格的历史,在大山重围的小山村中向世人诉说着客家人的创业精神和生活文明。

“府第式”的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为洪坑方形土楼之首,建于1880年,占地7000多平方米。该楼由楼主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仿西洋式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大楼依山面溪、山青水秀,院外门楼斜对着水溪口,大概是风水原因所为吧。进入院内是一个宽阔窄长的前院(楼坪),照壁前、小溪旁的护墙与地板用河石砌筑,构筑精细,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十分和谐。前楼是两层楼房,与两侧三层的横屋相连;后楼五层与两横相接,构成四周高楼围合的更具防卫性的布局。中堂为砖木结构楼阁,雕梁画栋,精致华丽。中堂与两侧的接廊及前后厢房,将楼内分隔成大小6个天井,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据楼主林氏族人讲述,楼主之父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四品,所以才准予建造这种宫殿式的住宅。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宇错落,气势轩昂,最盛时居住27户两百余人。其楼名亦为汀州知府张星炳所书,两边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既阐明了楼名,又表达了楼主的追求。

“布达拉宫”式的奎聚楼,是一座宫殿式结构的方楼,依山而筑,远观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成一体,有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此楼是清朝翰林学士巫宜福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设计的。楼内檐粱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间受到破坏。历时三年建成的这座土楼,高约15米,前后楼建筑依山就势前低后高,构成丰富的外观形象,与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外墙厚实,只在顶层开窗,并仅辟一个大门出入,极其封闭。楼内左右披屋中各有一口水井,井台上部盖顶,并开一小天窗,既防雨淋又便于打水,这是此楼一大特色。最有特色的当是中堂前的两层楼阁式,与后楼的腰檐相连,形成四层重叠的屋檐,楼阁与层叠的屋檐使方楼内院景观别具一格。它建于1834年,占地6000平方米,现住20余户百余人。据介绍,一百多年来,楼里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功名显赫,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袖珍式”的如升楼,建于1901年,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圆楼。直径为17米,楼高3层,只开16间,为内通廊式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设一个大门,正对大门是中厅,内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两部楼梯,楼梯间一侧为土墙隔断,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圆楼住6户人家,内院直径只有6米,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相传,楼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已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如此圆楼。因楼小,外观形似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楼。据说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明万年。

不知不觉间到了吃午餐的时间,我忽然醒悟到拍摄的多是内部结构,从高处往下拍摄土楼的外貌是关键所在,便连忙赶到附近的山上,一口气爬上去,虽让我气喘虚虚,但还是收获颇丰,拍摄到这土楼的全貌。

看完了洪坑土楼,让我深深地感到,客家土楼除了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我这个初到客家的好奇者莫大兴趣。我拿着相机,不停地按动着快门,留下了一幅幅美好的瞬间。

匆匆吃过中餐,由于游程安排还要去参观陈嘉庚的故居,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洪坑村。

龙岩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龙岩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