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围屋客家土楼(一)
最初对围屋的印象源于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一桩心事,埋了很久,一曲山歌,唱个没够,一段故事,说来好长,一处老屋,藏在山后,太阳走了月亮走,冬雪化了春水流,青丝梳断桃花木,说不清是缘是恨还是愁……”。婉转的调子轻轻叹息,穿过七重贞节牌坊,回荡在空中,有种喘不过气的凝重,鼻子里的酸楚是久久不能散去。
电视剧里的围屋背景是在广东省韶关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东湖坪围屋,它的特点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展示其客家富人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的民居建筑。来厦门工作快一年了,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接集团调令9月8号就要去安徽长丰扬子报到了,我早就计划好了在离开厦门前一定要把福建的土楼好好看看,先前就从资料上了解了福建的土楼遍布福建南部的华安县、西南部的漳州南靖、西部的龙岩地区永定等县,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鼎盛的时期是在明清,已延续至今了。福建围屋的土楼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所表现出来的向心力,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而创造出了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今天是9月2号了,正好是周未,头给了我三天假加上周未有4天,我一大早六点就起床赶到车站坐上了头班到漳州的大巴,出门的时候,天碧如洗,阳光和煦,就如同我那兴奋而充满期待的心情。大巴载着我在公路上飞驰,经过一个个村镇,一个小时到达漳州后转中巴又一个多小时到了第一站---华安县的“二宜楼”

“二宜楼”位于漳州的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始建于清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 )。占地10亩,楼高16米。墙基厚2.5米,直径73.4米。做米行生意的建楼者蒋世熊与6个儿子,17个孙子历尽三代人,用31年的时间建成。至今里面还居住着许多人家全是蒋家的后裔。这是一座工程浩大、建筑雄伟、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圆土楼.

它以“宜家宜室、宜山宜水”的寓意取名为二宜楼,还因为隐寓楼主排行第二。去之前,我就听说了“二宜楼”被称为“土楼之王”,到那里一看,果不其然。坐落在田间的“二宜楼”,四周一片良田,在一片空旷显得恬静的环境中十分“抢眼”。
从土楼外边看,土楼坐东南朝西北,除了最高层开窗外,以下全是一抹的夯土墙,底层墙体全是由石子掺入,非常的坚实。真可称得上是“康乾盛世”中国夯土建筑的一大奇迹。除了厚实,“二宜楼”的防御工事也很独创;除四楼的开窗可作为对外的瞭望口,楼的大门和两个小门上还设置了漏沙泄水孔,以防匪徒火攻。就连大门一侧的观望孔,也只是里边能清楚地看到外边,而外边却看不到里边,这也是为了防止人在向外张望时,土匪从外边向里袭击。


从土楼里边看,分内外楼。外环楼四层有住房194间,共有60个窗口,采光明亮。内环楼单层为厨房共23间,分12 单元,每单元有独立门户,各单元自成体系,内有天井、梯道,单元与单元之间以一米来宽的墙体作通廊,相互可以沟通,既有隐私独立性,又有凝聚联系性。


每个单元还设有一个“之”字型传声洞,是建楼时就预先设置的,这样声音可传入,而箭却射不进去。当自家人回来晚了,楼门已关闭时,可以喊自己家的人来开门,就像是现代的门铃和对讲机一样,十分神奇。

尽管这座土楼已历经了200多年的沧桑,但可以看得出仍很坚实,楼中央是公用的庭院,楼内大院宽广,有两口水井,足供楼内居民饮用。据说是一冷泉,一温泉,在冬夏二季水温相替,并称为阴阳二井,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楼内处处充满了文化气息,在楼层的梁枋上,你还可以看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精细彩绘木雕,甚至还有不少西洋美女、罗马古钟等西洋画。走过许多房间,你还可以看到墙上装饰有山水等图案清晰的壁画,各种人物和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古香古色,令人流连忘返,无不显示出“二宜楼”的历史。据介绍,在这座土楼里的壁画和彩绘木雕还存有几百近千件,更多出自当地名家之手,虽是模仿名家之作,但技法纯熟,意趣盎然,颇有艺术价值,是福建闽南土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院子里随处可见各种农用石材器皿也很有观赏性,也很古朴。


离开“二宜楼”紧赶快赶赶往漳州转中巴到达南靖县书洋乡上坂村已是下午太阳快下山的时分了,之前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爬行了多久已被我急于想观赏到俯视的土楼而又害怕天黑的焦急心情所不顾了。只模糊记得二边的坡地上和小溪边,土楼星星点点,一座、二座、三座、到处都是,像是进入了一个土楼王国。而当你到达田螺坑土楼群观景台往下看时,眼前的一片豁然开朗,像一束强光打在你的眼睛上,心中忍不住汹涌澎湃般的激动,四座圆楼拥着一座方楼,左右上下,疏密有间,呈“器”字形,近似奥林匹克的五环,在青山秀水之间激情的奏响一曲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乐。但又像是山间一朵盛开的梅花,外国人说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中国人讲更像“地上长出的蘑菇”,真是绝伦无比,璀璨夺目。

从观景台顺公路随山势而下,随着观看的角度不同变化,田螺坑景观不断变化,土楼时而在前面时而退后,时而隐蔽时而暴露,走到坡底公路边时,再抬头往上旁侧一看,田螺坑土楼群并没有建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顺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壮丽得宛若“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充分的展现了土楼建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特色,令人十分倾倒。


顺山间公路进入土楼村口时,迎面是一块用竹条编结的大幅欢迎牌“土楼人家欢迎您”, 太阳已落到山边边了,接待服务的人都差不多收工了,只有零星的二三人坐在台阶上在策菜的、挑水的、逗孩子的、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游客。原本早就计划好特想体验一晚住在土楼里的感觉,但当我的腿迈过门槛进入土楼往里面一看,可能是因为天已近傍晚的缘故吧,

又或许是又大又圆的土楼屋檐将通廊压得低低的,使本来就墨黑的门廊窗台更显得漆黑一片了,除了门框上红色的春联还有点色彩,其他的就显得太简陋了。加之这天没有什么客人,想到这,我一个人真有点胆怯了。只好选了家紧挨着土楼的一家黄姓私人服务站住下了。也就只有几间房,一楼是吃饭的,二楼是住宿的,站在凉台上 就可以看到几个土楼紧挨着左右和后山。
放下行李,趁着天色还没有暗下来,我急忙的下楼,顺着墙根往几个土楼之间穿梭了一番,楼与楼都挨得很近,连接它们的鹅卵石阶曲折相连。我发现田螺坑土楼群从俯视和外面来看是以整体造型优美紧凑著称,而且五座土楼依山势分布;根据具体地形条件合理地选择土楼的形状,从第一座方形土楼步云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开始,到圆形的和昌楼、振昌楼、端云楼、至最后一座文昌楼因土地较为狭长,建设者就灵活地将土楼设计成椭圆形,


直至1966年,繁衍生息在这里的黄姓子孙前后历经了近二百年,方才造就了人间这般奇景,世界上唯一一座椭圆形的土楼;进入楼内,每座楼皆为三层的石基土墙木结构,通廊式,除方楼设四个楼梯上下外,4座圆楼设2个楼梯上下,一个大门出入。底层是厨房,二层为谷仓,顶层是卧室,就单个土楼内来看,装饰及其简单,缺乏文化内涵,看似是普通农民所居土楼的代表;土楼中央天井的空地部分为共享的庭院,一般都有一口清澈的水井,有的还建有民居、私塾等。此外村内还建有一些土木结构的平房和楼房。


看完几个土楼回到住处时,天空眼看就真的要垂下它的眼帘了,站在凉台上,面对着深邃、丰富又显得格外神秘的自然村落,还有那蜚声中外的土楼,无法不叫你不恭敬,不能不肃然。我深深地注视着山村秋夜的景色,感受着这秋风习习,回头看时,周围已是繁星点点,各个土楼和家家户户已透出依稀的灯光, 如飞舞的萤火虫,在我眼前跳跃流动着;这个时候欣赏灯光和夜幕笼罩下的土楼更具一番景象,它安静祥和,与城里平常我们看惯的霓虹灯光下的高楼大厦截然两番境界。楼下及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狗吠,还夹杂有晃荡的手电亮光,这或许是带着丰收的喜悦劳作晚归的客家人,或是前往邻家唠嗑摸麻将,或是几个老人一聚“把酒话桑天”。 正沉思间,楼主叫我菜炒好了,该下来吃饭了。


下得楼来,厅里已经有三位新来的客人,客气的打了个照面,就各自的吃起来了。吃饭间聊了几句,知道那一男一女是做媒体的记者,其中另一个是陪同他们的私人老板,一看这关系就明白了几分,无非是利用合作关系出来采风一趟了。有专车,有买单的,何乐不为?得知我是一个人背着行囊,坐中吧、转摩托的自由行者,那私人老板对我好像有了点敬佩的表情,主动问我下站去那里;我说了我这一路想把福建的土楼好好看看的想法,打算明天一早租摩托从南靖的下坂村一路而下看河坑土楼群后再去永定的湖坑土楼群看看,这时候女士插话说她没有去过这一带,随她一起的男士自然就说那就去吧,那私人老板自然也就邀请我一路同行,我也乐得顺便达个便车,就回答他们愿意用我那点从资料上得到的信息当他们的向导了。


几句寒暄之后,大家各自早早的休息了,第二天一早,楼主做好了早餐就叫我们了,简单的吃过后我们就出发了。出门一看;天空不作美,下起了毛毛雨,我抱着不改变初衷的决心打动了他们跟我说一定走这趟了。从田螺坑前行4公里,我们来到了下坂村;这里是一片从群山中削开的平地,山间是狭长的地带,有一条小河从附近经村庄流过,两边是绿茵茵的农田,车经过的地方大概有十多座土楼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溪流两岸,受当地地形所限,下坂村的土楼规模一般较小。不一会功夫我们就到了建于元朝中期的、南靖县内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裕昌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