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龙岩游记

龙岩游记

福建围屋客家土楼(二)

 裕昌楼,又叫东倒西歪楼,顾名思义,它是歪斜的;当我们一脚踏进楼门时,已经看到整个楼里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倾斜度看上去有10至15度。这个楼的建造不象其他土楼是一个家族,它是由五个家族合建的,全楼是5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五个家族各居一个单元,每家每户的一楼灶台间都有一口水井,拿起水桶伸手就可打水,天井中心还建了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成五格,形状各异,很有特色。

看着摇摇欲坠的土楼,而且里面还住着很多人,我就很奇怪他们就不怕倒塌吗?旁边一看似住户的先生告诉了我关于歪楼的由来,据说当初合建时,木匠师傅和泥水师傅说好了每天由五姓人家轮流供饭。因为没有交接好或者是款待不周,因而得罪了师傅,也不知师傅是不是有意捉弄,故意做出的榫子都不合规范,榫眼太大而榫头太小,主人居然也没发现立柱就上梁了,初期一段时间也没有出现异常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二楼内回廊支柱开始倾斜,似乎有倒塌的危险,其他四姓人家认为不祥,因此纷纷贱价卖给刘姓人家。刘姓人得到整座土楼后,对摇摇欲坠的梁柱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柱子虽然倾斜,但由于梁柱相互牵引,整体合力没有受到破坏,大楼是不会倒塌的,于是他们家族安心住下至今,土楼虽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建民居的活标本。

  想来还真颇有戏剧性,木匠师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楼主,谁知歪打正着,无意中使裕昌楼扬名远近,几百年来为世人称奇。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已无从考证权当故事听了。但有一点是真的,在闽西南土楼乡村,象裕昌楼这样歪而不倒的土楼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成为一处有趣的人文景观,也算得上建筑学的一个奇迹了。
    我极有兴趣的绕着土楼转了二圈,从各个角度拍了一些照片,有意思的是,土楼内的村民几乎没有隐私,从一楼厨房到顶楼卧室是纵向为一家,楼内只有两个楼梯,吃饭上厕所等必须经过别人家门口,跟集体宿舍一样。因为楼的破旧,年轻一代的都出门打工或者居住到别的地方去了,留下了的就是几个老人在看家了,因为没有什么人了,楼里走道也显得很凌乱,放什么的都有,甚至一口一口装着小便的大缸也摆在走道里,发出很重的气味。当我拐过一扇门廊时,正好有一睡眼松散的女人伸着懒腰出了房门,她毫无顾忌的当着我的面就坐在大缸上小便了起来。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可她权当我不存在,我赶紧顺势悄悄的侧过身权当我什么都没看见。

    出得楼来,天已放晴,云层在慢慢的散去。我们在门外拍了几张后就由下坂村顺着小溪3公里来到了塔下村,那是一个秀丽的文化小山村,是“闽南周庄”的著名侨村,它四面环绕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庄中间穿流而过。清流如带,绿树如烟,土楼一律依山傍水而建,高低错落,各楼房之间,大鹅卵石铺的小道光滑亮泽。色彩明丽的石阶小径掩映在果树的绿荫之下,穿插在错落有致的楼房之间。这里最具特色的是“围裙楼“,当人口多了,就在楼外另建“楼围”,圆的楼围大多形成了弧形屋围,方的楼围就在楼左右建成横列屋围,或一层,或二层,与主楼构成整体。

 我们下车从街上走过,看到的人不是聚在大门厅聚坐闲聊,便是站在大门口看街面过往的人,溪边有在刮芋皮,剥豆壳的老妇人、还有老人带着孩子坐在桥墩上嬉闹闲暇度日的,很少看到有年轻媳妇和闺女们在公共场合出现,我想她们应该多半是守在屋里养育小孩或作针线活吧。

    一路走一路拍大概又前行了4公里多,看地图册应该是到了典江村河坑土楼群了,下了车我们发现路边有一个牌子,箭头所指是观景台。一路爬上去可以远眺从山谷里延伸出来的河坑土楼群的,远远的看过去,土楼群是由大小十几二十多座不同造型的土楼组成。气势恢宏,犹如庄严的宏大城堡,我想它应该算是南靖县境内土楼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居高俯视,偌大土楼群象星罗棋分布在“丁”字形的小河流两岸的狭小地带,镶钻在青山秀水之间,给整个田野平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色。让站在观景台上的我们有了一种冲动和愿望,一定进村子里去看看。


    走进村落,展现在眼前的土楼更显得雄伟高大。每座土楼的基础都是河卵石砌成,深层泥土春成的夯土墙体,有三四层楼高,刀削般峭立高耸。。这些土楼都是封闭式的,上古人的建筑技术,实在让现代的建筑师们感慨万千。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在这里久停留,离开河坑土楼群往回走时,旁边的溪流声一直潺潺响在车外,消失在后面。远处,现出重山叠障,我在思索,南靖土楼见证的所有世事沧桑的变迁;土楼所蕴藏的那些人生意义,也许就隐藏在这山岭之间了。三公里多时我们就看见了路边桥旁的风雨亭,顺着它前面不远右转弯不久就进入了离南靖县很近属永定县境内的高头乡高北村有名的承启楼土楼。

承启楼号称“土楼王”,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型建筑组成,熟悉的人口头都会知道一句顺口溜:“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

    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 5376.17平方米。楼里住着60余户,400余人。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台湾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的模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被列入中国名胜辞典。承启楼它的旁边还有两座历史久远的方楼,其中的五云楼已有597年的历史,是一座没有石砌墙基的五角楼,多次小地震使它从腰中线往上倾斜得很厉害,形成了破浪形,但始终没倒,里面住的人也不多了。另一座因年代已久,也已经成了危楼,靠很多木桩的支撑才使它没有塌陷,听管理员说,里面只有一个不肯搬走的老太太在居住了。

         我们今天从早晨 7点出发到现在,一路上风尘仆仆土楼都看得有些视觉麻木了。在承启楼拍了些照片出来后半个小时左右便到达永定有名的湖坑镇洪坑土楼。 

 湖坑它被誉为“土楼之乡”。洪坑村是闻名世界的土楼民俗文化村。境内有350 座形态各异的单体土楼和古朴雄浑的洪坑土楼群、南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有各式土楼四十多座,曾经因为其独特的外形让美国中央情报局误认为是核弹基地而大为震惊。这里有永定最小的如升楼,宫殿式的奎聚楼,五凤楼、振成楼、福裕楼等都在这里。在它的南面由远及近分布着三座有名的土楼,环极楼,衍香楼和振福楼。土楼皆以夯土垒成,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很多外墙已经开裂,有的甚至已经部分倒塌,不过主要的几个楼体依然健在。   

                  

   走进洪坑,已经是下午时分,我们紧凑地游览了几处颇有代表性的土楼。

首先我们来到了“府第式的方型土楼”—福裕楼,这座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整个土楼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楼主林氏三兄弟靠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回到永定。

    福裕楼的风格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是一座壮观的宫殿式府第,富丽堂皇。楼里及屋脊的装饰颇为讲究而精致,漆成了彩色,还雕刻着孔雀、凤凰等瑞兽祥鸟和花草图案。抬头仰望屋脊,又象展翅欲飞的凤凰而气势非凡。

土楼的结构特点是以三堂为中轴核心,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有三堂二横式,三堂四横式,三堂六横式等分为三大单元。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高低有序,主次分明。兄弟既可共居一楼,又可各自成一单元。既分又合,很有特色,被福建省评为最有地方特色的方型土楼建筑。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连成一体。外墙用白色的石灰粉刷,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整个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顺着河卵石铺砌的围墙也是一条用河卵石铺就的石板路,左边还围成了防护栏,因为石板路下是一条提岸很高的小溪流,提岸也是用河卵石铺砌的。溪流里面清澈见底,隔不远还会有一座石板搭的小桥,四周静及了,只有溪流里很急水流,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溪流对面全是各式各样的土楼,还栽种着一些象热带的植物,配合着土楼、溪流这样的景致,我久久不愿意离开。这条路虽不很长,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走它,以至于前面的同伴们都走失散了,我还沉寂在那种只有我一个人陶醉的氛围中,直到听到他们急促的呼唤我的名字时,我才猛然回到现实当中来。

  沿着石板路上了一个坡,是一座很雄大牢固的青石板桥,连接着两岸的客家人,跨过青石板桥我们来到了称之为“最小的袖珍圆楼”--如升楼、如升楼为永定众多土圆楼周长最短的土圆楼,楼周长只有56.5米。楼底直径为8米,它建于民国初年,距今百年。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按八卦设计分为三层,结构很奇特:屋内天井为圆形,而屋顶瓦面内圈为八卦形,外圈为圆形。如此结构,是永定土圆楼中的又一绝。楼内住有六户人家,家居紧凑,井然有序。楼主原先是因为缺少住房。后做过一个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他认为此地建房一定吉祥,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这座最小的圆楼。取名叫"如升楼"是因楼小,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意寓为"如日之升",光明万年。历年过往的游客们就称之为“袖珍土楼”了。

看太阳已经斜泄树梢了,我们算了一下时间只能看一座楼了,我们把称之为“最富丽堂皇的土楼王子”--振成楼放在了最后一站。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其境内的大型方型、圆型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8米;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顶村的“承启楼”,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而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圆土楼就是现在这座洪坑村的振成楼了。它建于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因当时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花费了8万光洋才建造而成。是洪坑村的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林氏三兄弟中老三的次子林鸿超(清末秀才后为民国中央参议员)继承父亲的遗愿和同族兄弟合资兴建的,与福裕楼同属一个家族。
   我们顺着楼上楼下转了好几圈,实在是太震撼了,整个看下来你只有一个感觉:这家人太殷实太富足了,而且其地位也可见一斑,大厅里面不仅壮丽堂皇,墙壁上还有不少名人和民国时期的名人名联,其中有当时总统黎元洪为楼主人的题匾“里堂观型”、“义行可风”、 “义声载道”等。大厅宽敞明亮、舒适宜人。其中有4根怀抱不过,两丈余高的花岗岩大石柱拔地支撑,实为土楼里所罕见的装饰。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之中,又不可能有机械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运来的?又如何竖立起来的呢?现在仍然引起许多人的惊叹!
    几个同伴因为想在晚上之前赶回厦门,他们匆匆忙忙看完后我们就道别了。我一个人当即就决定晚上不走了,这个土楼人气很旺,也很干净,正好了了我昨晚不敢住到土楼的愿望,而且趁着这个机会我可以仔仔细细的把这个土楼和土楼的文化了解得更详细,也不枉我这趟土楼之行了。

土楼人热情好客,看我有在他们土楼住下的意思,在廊道上开店铺的好几家(其实都还是林家后裔)的当家人脸上挂着的笑容和眼神都透着对我的欢迎,我随意的走到靠门的右边叫阿耕的一家很具规模的小店,店主人是一位四十多的中年男子,店里面有很多工艺品、农家土特产、土楼书籍等,特别是那些烫画和竹木雕刻,非常喜欢,看得我眼花缭乱。店后面是他们家的饭店,很大的一个厅; 很别致,古香古色的,墙上还贴了很多照片,都是这个土楼的祖宗们和当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吏们的合影,我仔细一看,有好几张里面的一个面孔很像这家的店主人。我顺便就问了句照片里的人是谁?主人回答我是他的祖父林仁山,父亲林鸿超他们那个年代的照片。哦,原来这位就是这里的主人林日耕先生。我喜出望外,马上跟主人说:现在趁着天还没黑下来我先细看看土楼,今晚就住你们家了,也在你们家吃晚饭了。主人很高兴,还给了我一册这个土楼的详细介绍。
   我楼里楼外的出出进进了好几趟,发现振成楼的建筑结构真的非常不一般,站在土楼外正门看,两边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左右,外观建筑好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建筑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图所布局,是楼中又有楼的二环楼。外环楼是架梁式的土木结构,内环楼是二层建筑的砖木结构;楼内还有石雕柱脚、木刻门面,有琉璃瓦当和窗户,二楼走廊栏杆还是铸铁铸成的梅兰菊竹为图案的栏杆,有“土楼外土、土楼内洋”之美称。
连接着全楼中的中心大厅“祖堂”是楼里的重要活动中心场所,作用于议事、宴客,还可兼做戏台。楼上观戏台上中间比两旁要高出半尺多,中间是留给客人的座位、两旁是主人的座位,意味着客人比主人高一等,也是客家人好客的象征。

屋顶呈三角形,象古希腊的雅典神庙。楼内的东西两侧设有两口水井,位于八卦图中的阴阳二极上,水位高低不同,水温也有所不同,寓示智慧与日月并存的阴阳二井。全楼设有三道大门,为八卦图中的天地人三才布局,福建围屋-客家土楼(原作) - 婉铱 - 摄于平时楼内居民皆从左右两侧门出入,东方住户走地门,西方住户走人门,而天门则长年关闭,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等重大节日才启开。一般客人来则一定要开中门迎接,但只开外环楼大门而内环楼则不能开,从内环两侧门进入,如果内外两道大门同时开时,则要七品以上的要员来到才启开,是最隆重的欢迎仪式。

天已经快黑了,进得林家的那个后厨房,主人已经准备了几样农家土菜,问我喜欢吃什么,叫我随意挑,我选了二个叫不出名字的农家菜干和一些环保菜,主人妻子做的菜是很典型的客家特色做法,十分地道。叫我看来,最好吃的是芋子包。吃完饭就在主人店里边欣赏烫画等工艺品边聊了起来,林先生很能说会道,也非常热情爽朗。他告诉我中央电视台都曾经拍过他的专题片。

他的饭店最多的时候可以接待一百多人用餐,不过那是以包餐围桌的形式了。这里经常有老外来,日本人和台湾人特别多一点,来了必定要体验一晚住土楼的感觉。他还介绍,住土楼也很便宜,每床二十元至四十元不等。土楼也很安全,不仅具有抗地震功能,还可防止火灾、防风、防盗等特点,更有冬暖夏凉之功效。今天的气候大概三十度有多,但现在时分一点也不觉得热,猛一感觉还以为是在秋天呢。

 在主人店里一聊就到晚上差不多八点多了,他让妻子带我安顿好了住宿,房间在四楼,比较简陋,8平方米左右,梯形状,前窄后宽,房间里靠墙处放了一张1.2米的床,床脚边还有一个床头柜,没有电视机和电风扇,洗澡要去一楼。这楼总共建有四层,第一层是厨房和用餐的地方,第二层是粮仓和仓库,第三、四层则是房间。房的墙体非常厚,恐怕足有1米多吧。整栋楼以及外墙都是上窄下宽的。而窗户的口径不大,约几十厘米见方,木框窗户。因为墙身很厚,窗台看起来很深。主人说,这楼里最多时曾经住过几百人。而很多有条件的都已经在外面盖起了独立的红砖房,独家独户的生活了。如今的物质生活提高了,而土楼里的年轻人围居的族群意识也在逐渐的淡化,这些年迁居的迁居,外出的外出,楼里仅留下十几户了。

十几户人家家家都在灶间里或者楼道上开起了店铺接待各方来客,空下的房间都用做接待客房了,赚钱意识也提高了。这时,楼里不时传来外宿客人和客家人的攀谈声,随即爬在栏杆往下看,院子太大又有二个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能感觉到是客家人都在院子里纳凉和聊天。也有晚辈回来跟家里人问长问短的、孩子嬉闹的、中间不时还夹杂着老人的咳嗽声,真是很其乐融融的一个大家庭。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就这样营造了客家民居“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在土楼中小住,不仅能品尝到热情主人制作的乡间佳肴,处处都会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馨和愉悦,他们群居一楼,生活是和和美美,亲密无间的。正如人们所说的,喧闹是土楼的的特色,欢乐是土楼的基调,团结是土楼的精神。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可谓同休戚、共命运。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
    土楼之行是一次很值得的快乐之行,第三天怀着无限之眷念心情踏上了归途,心底里还留存着土楼的神秘,难忘!

龙岩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龙岩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