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藤王阁
说起南昌,总会想到藤王阁,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曾两次去南昌,但藤王阁都还是一片废墟,只能对着川流不息的赣江,想象着藤王阁的富丽与雄壮。上周末去南昌,终于得以一睹藤王阁的绰约风姿。

藤王阁位于南昌沿江北路与叠山路口的南边,这里也是赣江与抚河的汇合处。唐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兴建了这座楼,而王勃为这座富丽堂皇的楼阁所作的《滕王阁序》更使它名满天下,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为千古名句。
据导游介绍,滕王阁在历史上兴废29次之多,现在的滕王阁落成于1989年10月,共九层,其中底座两层,主阁七层,一、三、五层为明层,二、四、六层为暗层,第七层安置着各种设备,游人不能上去。新建的滕王阁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濒邻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碧瓦丹柱,雕梁飞檐,气势颇为雄伟。


进楼,工作人员告知六楼正在演出,于是,我们便乘电梯直上六楼。.第六层是暗层,正中为玉兰天井,西首为腾王阁独有的戏台,墙上有两副大型的唐三彩瓷版壁画,描绘了男女乐伎的轻歌曼舞;戏台上,身着唐代服饰的演员正表演着歌舞,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藤王在此纵情声色的情景。我不知道,是该欣赏李唐盛世的升平气象呢?还是叹息一个王朝华丽景象背后隐藏着的危机?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带着一分感叹,在仿古乐曲声中,我走出了六楼。

第五层是明层,大厅里悬挂着苏东坡手书的《腾王阁序》全文;转到外厅,是一幅李元婴画的磨漆图《百蝶百花图》,盛开的鲜花和翻飞的彩蝶,折射出李元婴其乐融融的心态。走出大厅,在初夏的习习凉风中凭栏远眺,但见赣江波澜不惊地流淌着,几艘货船正驶向远处的八一大桥,对岸高楼耸立,现代建筑与古色古香的藤王阁遥相对峙。望着眼前这一切,我的思绪也风中飘荡着,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想象着藤王李元婴的盛宴,然而,却忘记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感叹。沧海桑田,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惟有赣江仍然在默默地流着。


第四层也是暗层,这一层的正厅是一幅大型壁画《地灵图》,整幅画描绘了江西的名山大川,大瘐岭、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庐山,或险峻,或雄奇,在导游的娓娓到来之中,让人产生了遍游江西名山的念头。
第三层又是明层,大厅的正中是大型壁画《临川梦》,依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而设计创作,分为《牡丹亭》、《紫衩记》、《南柯梦》、《邯郸记》四个画面,灰蓝色基调的画面,简洁的线条和梦的表现形式,诠释着今人的理解。据说,三楼还曾是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后宴请文武百官的地方,不过,在今天的藤王阁中,似乎没有留下一丝这位草莽皇帝胜利庆宴的痕迹,看来,若非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今人也早已忘却了滕王李元婴在滕王阁中的歌舞盛宴,文人的力量或许就在此吧。
第二层还是暗层,正厅是一副巨型的重彩壁画《人杰图》,绘着自秦以降的80位江西历代名人,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在历史的长河中,江西到也真是人杰地灵。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先贤的勋业,昨日的辉煌,留给江西人的只是追忆,今天的江西,真的有些落后。

第一层自然是明层,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的大型浮雕《马当神风送藤王阁》,依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马当神风送藤王阁》的传说故事而创作,为王勃和他篇流芳百世的《腾王阁序》蒙上了一层奇异的神话色彩。
走出藤王阁,信步来到左侧的历代皇帝圣旨诏书展厅,这里陈列着历代皇帝的各种圣旨、诏书,还有各个朝代的一些朝服、官服等等。而吸引我的还是用黄杨木制作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藤王阁模型,展现了屡毁屡建的藤王阁的昔日风姿。


站在藤王阁前的广场上,同事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藤王阁屡毁屡建?”我想,藤王阁的屡毁屡建,实在是因为王勃的《腾王阁序》太有名了,序因阁起,阁因序名,倘若没有了藤王阁,那会让多少人面对赣江,留下无尽的遗憾。


回望藤王阁,我眼前似乎出现了大唐才子王勃的身影,在婉转柔媚的大唐舞乐旋律中王勃凭栏远眺,吟诵着他的《藤王阁序》:
藤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