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

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读初中时《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让人魂牵梦萦,只可惜一直无缘相见,这次江西之行让我了却了30多年的心愿。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可谓出生于帝王之家。永徽三年调任洪州都督时,在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至今,滕王李氏远离我们已有千余年了,至于他在洪州的事功业绩姑且不论,但其斥资修建滕王阁,可以说是一项政绩之现,智慧之举,成功之作。尤其在盛唐时期,修建众人仰首、高大城标性的建筑物是一种社会文明发展的象征,喻示着李唐王朝的强盛与威临,而这种高耸入云的滕王阁姿态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滕王阁何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的首选之处?这是因为它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王勃的那首《滕王阁序》。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九重阳节,作为一方父母官,阎都督和一批文武官员歌舞升平,欢宴于滕王阁,共祈物阜民安人增寿。是时,年少的王勃乘船路过南昌时,适逢洪州都督阎伯屿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设宴而被邀入席。席间,觥筹交错,酒兴正酣,阎都督突然举杯,在天涯共此时的佳节里,邀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记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有所图,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展露一下才能,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提前工工整整地作了篇华文,只等当众亮相吟咏。但古时士大夫们很讲究礼节,一说要现场行文赋诗,在座宾客诸公都会相互谦让,而此礼节顺至末座的王勃时,他毕竟是年少,不谙此道,也许是酒力壮胆,竟然踌躇应允,当众握毫,沉思片刻后,便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令众人大扬文采,开怀畅饮。此次盛宴,被传为千古佳话而名垂文史。自此后,这座楼阁名传四海。虽在风雨中斑驳沧桑,在战乱中消蚀,但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迭废迭兴。

眼前耸立的滕王阁临江而立,占尽昌江风水。1942年,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考察后,精心绘制滕王阁草图。1998年,南昌市政府以此为重建滕王阁的设计基础,然后又从相关文献中汲取精华,特别是参照“天籁阁”所藏宋画《滕王阁》。目前滕王阁整体布局与初唐风格虽有一些不同,但却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规模宏大、配套设施齐全的仿古建筑群落。
滕王阁负城襟江,傍依南浦,遥对西山,立于赣江东岸的冈峦之上,高耸云天,巍峨壮观,具有一派大唐建筑风貌。主体建筑为九层,下部是象征古城墙的数丈高的大台座,雄厚稳健。台座之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其两翼为对称的一级高台,高台上部为游廊,游廊南端为“压江亭”,北端为“挹翠亭”。主体建筑丹柱碧瓦,画栋雕梁,飞檐翘脊,斗拱层叠,门窗剔透,其立面似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而平面则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鲲鹏,整个格局具有唐代“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和风格。滕王阁的东面,是一座高大的四柱七楼宋式彩绘大牌楼,连同那宽阔的阁前广场,显示其气度与热情。

清晨阳光斜照过来,把滕王阁通体染上金黄的光色,在云彩湖山的背景里格外显目,又添几分庄重。众多水鸟舞动翅膀,如精灵般地绕阁飞行,阁身倒影横过了抚河的波澜。此时抬头仰望,似乎有一种巍然、肃穆的感觉……
展现在面前的巍然耸峙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已不是当年的滕王阁,虽说失去了历史的厚重,但不失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满海外的名阁。拥有了王勃的千古绝唱已经足够了,即使这座阁荡然无存,而在人们心目中其形象依然萦绕于怀,熠熠发光。曾数次默读《滕王阁序》,意境开阔,情感深沉的辞彩章华,常让我掩卷长吟,似乎这样才能释放心中的激情。我每次读完后,感动之态难于言表,特别读到“秋水共长天一色”后,似乎自己的心也要飞翔起来,恍惚中自己轻畅起来,在落霞之中,在秋水之上,比起《铁达里尼》里的船头张臂飞扬,更有其想象驰骋的空间。
古色的建筑,古色的历史,古色的传说……心中有种压抑不住激情的感觉。春日晨光让人心情愉悦,开阔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长长的做了个深呼吸,顿时让人消去一切烦恼。琼楼玉宇,鹤舞飞天……让人感到新奇,文人骚客留下的墨宝典故,都那么耳熟能详,缓缓背诵出来,一种让自己觉得在这个充满各种压抑和压力的社会里解脱出来的感觉,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孩子,以一种特殊方式来仰止、膜拜。
登阁纵览,拂着春风。远眺西山重重叠叠的翠绿,南浦外飞扬的云朵,赣江上翱翔的鹭鸥。凭栏凝望江天水色,俯视赣抚二水合汇向北浩浩荡荡,江上渔帆点点,令人心旷神怡。再向四周翘看,王勃的名句“襟三江而带五湖”宏伟而高远的气势全都体味在心间。
滕王阁,被称为“西江第一楼”,真是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