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景德镇游记

景德镇游记

浮梁行记——浮梁古县衙

    浮梁古县衙则是到浮梁必游之处。这是全国惟一一座五品县衙。县官被人们称为“七品芝麻官”,而浮梁县署却官至五品,这究竟是何原因。直到走进这座古县衙,我的疑团才解开。

     原来,浮梁县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重要的官窑制作基地,朝廷派出的督陶官是正三品。但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皇权社会,正七品的官员是 不能直接向正三品官员汇报工作的,于是浮梁县令得以正五品衔。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这座有着“江南第一衙”之称的县署建筑规格也要高过一般的县衙。县衙 始建于唐代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一千多年来,屡毁屡建,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现在能看到的县衙,确是距今已近二百年的古 县衙。1916年,浮梁县治迁于景德镇莲花塘之后,县署被弃用,解放后先后被改作学校、工厂,幸免破坏,这不能不说是浮梁之福。浮梁古县衙是江南惟一保存 完好的县衙,这样保存完好的县衙,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

    走近县衙,便是雪白的照壁,照壁上有蝙蝠、莲花、如意云纹组成的纹饰图,“蝙蝠”取谐音,希望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莲花则寓意为官清正廉洁之意。绕 过照壁,便是头门。大门呈八字形,顿时想起了那句“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大门左边是一面大鼓,电视剧里“击鼓鸣冤”的剧情果然不是虚构。右 边则是两块大青石碑,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杖五十”。这话太有威摄力,诬告罪加三等,越级告状的先要被打五十杖,身体差点的可能没能捱过这五十下就要当 场完蛋。

    头门上一副对联值得玩味——““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意思是作为治理浮梁的父母官,上受朝廷的重托,下系人民的忧乐,头顶 的压力如擎天之柱,因为知县任期三年一届,可连任三届,头尾接近十年,所以说“十年踏地”,表明了知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心愿。可是不知真正有几 人,能按这联上说的要求自己。

    过头门沿着中轴线往下走是仪门,这是知县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到仪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仪门又分三个小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供一般 人员通行,西门专供囚犯使用,等级分明。进入仪门之后是衙院,东西两侧分布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正对着的便是大堂。仪门与大堂之间有一院落,中间 是一条近百米的青石铺砌的甬道,院内的数株古柏和一口古井算是这座衙署悠久历史的最好注解。大堂也称作“亲民堂”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堂内置“明镜高悬” 匾,知县太师椅官座后面墙上是日出海浪图。这里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后面的二堂是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 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三堂则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一些重要案件也常常在此密议,这便是“三堂会审”的由来。

    县衙三堂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语义简单明了,告诫官员们要亲民,不要忘本。

    县衙内的建筑都未经油漆,据说是道光年间修缮县衙时,国库已亏空,无力再为县衙油漆。彼时也正是清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

县衙后的厢房,是知县及其家眷起居之所。厢房面积都不大,陈设也简陋,想那当年的掌管着富庶的浮梁县的县太爷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见得奢华。自古有“客不修店,官不修衙”的传统,为官一任的知县,也少有对县衙进行修缮的。

    衙署内还陈列了许多关于介绍古代官制和封建礼仪文化的图板,细细看来,十分有趣。有一块图板标明了清代各级官员的年薪。五品的浮梁知县,年薪是八十两银 子。知县的年薪,要养活一家老小,还要聘请工作人员(比如衙役),这八十两银子是远远不够花的。于是便有了诸如“仓耗”、“火耗”等名目众多的消耗来弥补 亏空。到清雍正帝时期,雍正皇帝开始发放养廉银,数目是官员俸禄的几十倍。高薪养廉的管理办法,恐怕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而刑房里陈列了许多古代刑具,墙上还贴着古代酷刑的图板,看得人不由得汗毛倒竖,一身冷汗。

    走出古县衙,仿佛从千年的历史中走出来。让我看到了浮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如陶瓷一般含蕴深刻,如茶叶一般芳香甘冽。


雪白的照壁上装饰着蝙蝠、莲花、祥云图案


亲民堂


当年县太爷就坐在这个位置上


院内的千年古井,俯身望去,如尼康镜头一般幽深而不可测


县衙后门全貌




景德镇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景德镇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