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九江游记
九江的烟水亭,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它建在市区甘棠湖的一个小岛上,现在有一座九曲桥与陆地相连。 唐时,江州司马白居易在甘棠湖上感兴赋诗,北宋时期,大理学家周敦颐见这湖上小岛形状如月,于是在此岛上建亭“浸月亭”,取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之诗意。 周敦颐死后,他的儿子周寿到九江吊孝守墓,见甘棠湖上“山头水色薄笼烟”,于是在湖堤上也建一亭,取名“烟水亭”。 明嘉靖年间,两亭皆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江关督黄腾春于当年的浸月亭故址上重建烟水亭,这就是今天烟水亭的由来,后来烟水亭毁于战火,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僧人古怀募捐重建,至光绪年间方有今天的规模。 清末时所拍的烟水亭。 现在的烟水亭。 使烟水亭有名的不光是这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还有那赫赫有名的三国人物周瑜周公瑾。据史料记载,周瑜做吴国大都督的时候,他的都督府就在九江,至今九江市还有督府巷、小乔巷,即当年周都督和小乔所居住之处。 古时候,甘棠湖与长江相通,水域宽阔,到了清末,因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九江开埠,英国殖民者填湓浦港建英租界,甘棠湖的出河口被堵,成为死水湖。而烟水亭所在的这个小岛正是当年周瑜在此挥师点将,训练水军的点将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道尽了周郎这位儒将的雄才与风流,他坐镇柴桑(九江市),镇定自若,指挥水军,与曹军决战于赤壁,孙刘两家联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我国军事史上打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从此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格局。
点将台 在这小岛上还安放有两个石匣,分列两旁,名为“藏剑匣”。从地形上看,九江城正对着庐山的双剑峰,此峰杀气太重,主刀兵,不吉,故此城历来多兵灾匪患,阴阳风水先生建议在此处设两剑匣,收藏剑气,以保九江平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时的九江知府陈鼐命人所凿。
传说中的吕洞宾也曾经做过九江的县令,据说,这块寿字碑是他的亲笔所书,斗大的“寿”字,初看是寿,细看是“九转丹成”四字组成,寄寓了吕洞宾对九江百姓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 现在的烟水亭分为左、中、右三大部分:左有翠照轩、听雨轩、亦亭;右为浸月亭和船厅;中间是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阁、观音阁。这三大部份既独立成景,又互相联系,错落有致,联成一体。三组建筑,各有庭院,花木扶疏,秀石玲珑,长廊贯连,月门相通,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 周郎已去,小岛依旧,物换星移,已过千年。当年的演兵场现在已成为闹市区,以烟水亭为中心,环湖周边每天人头攒动,成为中老年游乐跳舞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