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九江游记
庐山观音桥,是一座千年古桥(始建于公元1014年),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庐山含鄱岭下,旁依太乙峰,九奇峰,横跨在栖贤谷的三峡涧上,是宋代著名的单孔石桥,历朝历代,慕名而来的名人何其多也!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茶圣陆羽来到庐山,他觉得庐山南麓有两处泉水最好,一是康王谷的谷帘泉,二就是三峡涧旁的招隐泉。在《茶经》里,陆羽把天下的好水依次排了20个等级,谷帘泉为天下第一,而招隐泉为天下第六(第二为无锡惠山泉,第三、第四泉都在湖北,第五泉在苏州虎丘寺)。现在,这股泉水还在不停地流淌着,人们在泉水的上方建了一个亭子来保护它,此泉正位于观音桥的桥头。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为方便香客进庙上香,在栖贤寺僧人的资助下,人们开始在三峡涧上建这座石桥,此桥长19.4米,宽4.8米,高10.7米,从桥面上看,你丝毫也不觉得它和普通的石桥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桥下看,你才能感受到当年建桥的艰难和伟大。 首先,此桥建得比较早,距今已有千年,到现在还能使用;其次,此桥建的地点比较特殊,它是横跨在一个又深又险的潭上面,建桥工程异常艰难。 现在我们来看看此桥的结构:它是由7排105块花岗石锁扣而成的,每块石头大约有一吨重,可以想象,古代在没有起重机械的条件下,建造这个桥是多么的艰巨!此桥历经千年而完好无损,也足见当时造桥技艺的高超,也让现在那些“楼脆脆”、“桥垮垮”们感到汗颜。
此桥中间的一行大字是“维皇宋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即公元1014年农历二月初一建的。接下来是“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雨顺风调,天下民安。谨题”。 “法轮常转”是指佛法延传,永远昌盛,也暗指此桥是由和尚化缘而建的。再看两边的小字“福州僧德朗勾当造桥,建州僧丈秀教化造桥,江州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 此桥是由福建福州和建州来的两个和尚募资建造的,德朗勾当造桥就是负责主办,丈秀教化造桥就是负责监造。造桥的建筑师是九江工匠陈智福三兄弟。一座桥,把准确的建桥时间和建桥人刻在桥上,这在我国众多的石桥梁中是罕见的,也大大地提高了观音桥的文物价值,在上个世纪80年代,观音桥就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民间谚语云:“北有赵州桥,南有观音桥”。 观音桥原名栖贤桥,因在栖贤寺旁而得名,后又因为跨在三峡涧上,所以也叫三峡桥。桥下为什么叫三峡涧呢?因为从庐山上面流下来的这条溪水,在到此的坡度很陡,水流很急,中间又有很多险潭,就象是缩小了的长江三峡,故而得此名。 后来,有人在桥头建了一个观音阁,也叫慈航寺,专门供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所以后世老百姓也就把这座桥叫做观音桥了。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也来到庐山,亲临此桥,并做了一幅《庐山图》,真迹现存于安徽博物馆。
匡庐山前三峡桥, 悬流溅扑鱼龙跳。 羸骖强策不肯度, 古木惨淡风萧萧。 这是唐伯虎题在画上的一首七绝,只见画面上一个童子正在挥鞭驱赶着不堪负重的瘦驴,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小木朽桥,周围的景色是朔风怒号、云雾弥漫、古木摇曳,这难道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观音桥吗?当然不是了! 画为心声,被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为什么会构思绘出这样一幅凄楚悲凉、一片冷岭萧瑟的画面境况呢?说来这主要与他当时的处境是分不开的。唐伯虎所处的时代,朝廷早已没有了洪武年间那种励精图治的锐气,宦官专权,一场反对中央集权的斗争正在当时的江西南昌宁王府酝酿。 为了网罗人才,宁王朱宸濠曾派人专程到苏州礼聘唐伯虎。唐伯虎来到南昌,住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朱宸濠要他来南昌的真实意图。他孤云野鹤闲散惯了,且对明王朝的统治早已失去了信心,哪里还愿意卷进这场如临深渊的残酷政治斗争中去?他既已成为笼中之鸟,怎样才能脱身呢?思来想去,只有装疯卖傻,唐伯虎一直闹到大庭广众之下赤身露体,朱宸濠看到他如此丑态,哭笑不得,以为他真疯真傻了,只好差人包点银两,打发他回老家。 在回老家江苏的途中,他顺便游览了庐山栖贤谷,触景生情,绘下了这幅《庐山图》。在画中,他以飘摇于朔风中的三峡桥象征明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用涧中鱼龙来比喻王室和朝廷的夺权斗争,而把自己则比喻成那只瘦驴,任宸濠鞭打、驱赶也“不肯渡”,不愿走向那“古木惨淡风萧萧”的去处,不愿做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殉葬品。 诗言志,画寓情,唐伯虎的《庐山图》,正表达了他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一幅《庐山图》正是他正直心胸的写照,也是那个封建时代的见证,更是他借景抒情为明王朝送葬的一曲挽歌。 斗转星移,到了民国时代。一代枭雄蒋介石,与他的第三任妻子陈洁如也在此卿卿我我,难舍难分,蒋介石在观音桥边还建立了行宫,金屋藏娇。 陈洁如,苏州人,自幼居住在上海,当过艺妓,是蒋介石一生中最珍爱的女人,15岁嫁给蒋介石。 1927年,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蒋宋联姻,21岁的陈洁如被迫远走美国。 还是在观音桥的行宫,宋美龄后来者居上,成了行宫的新主人。 这是蒋宋二人在观音桥行宫旁共同种下的两棵柳杉,人称“夫妻松”。斯人已去,空留两松。 1961年,周恩来总理从庐山上下来,也来到此处,下车后看见有个赤着双脚的放牛女孩在路边玩耍。当警卫员想把她叫开时,周总理上前牵着小女孩的手,请她带路去观音桥,并亲切地问小女孩家里的情况。到了桥上,总理先品尝了招隐泉水,然后又和这个小女孩合影留念,又拿出水果给她吃,并把她送回了家里,在女孩家那个破旧的土房子里看望了她的父母。这个小姑娘也姓周,叫周桂花,周总理亲切地叫她“我的女儿”,今天,小姑娘现在已是老大娘了,至今在家里的客厅醒目位置上还挂着她和周总理的合影。 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历代名人,各领风骚,他们纷至此桥,一时观音桥上,名人如织,实在不愧为“江南第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