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九江游记

九江游记

千年学府白鹿洞

  唐贞元年间,有一个洛阳人叫李渤,他和他的兄长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闲暇之际,驯鹿为友,人称白鹿先生。相传此鹿非常有灵性,能够帮助主人到集市上去买菜,李渤只要在鹿角上挂上挂袋,放进铜钱,并写上要买的东西,放在挂袋里,白鹿自己就会到几里外的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也都知道这是李渤养的白鹿,会取走铜钱和纸条,放所需的货物到鹿背上,白鹿又能原路返回。李渤隐居的这个地方四面环山,中有一溪,穿过峡口,注入鄱阳湖,此处从地形上看好象一个洞,故而得名“白鹿洞”。

  后来,李渤做了江州刺史,念念不忘当年山居苦读的旧情,在白鹿洞兴建台榭,遍植花木,从此,白鹿洞成为一处名胜。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到了南唐时期,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正式称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是庐山的第一座学校。

  北宋建立之后,各地开始设置书院,庐山国学改称白鹿洞书院。从这时起,书院规模逐步扩大,宋太宗下诏,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颁发给白鹿洞书院,在书院学习的生员达数百人。北宋灭亡之后,白鹿洞也毁于战火,直到南宋时期朱熹被任命知南康军(今九江市星子县),他来到此处,“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于是重新恢复书院,大力经营,经过三年的努力,白鹿洞书院很快成为一所有纲领、有校规、有影响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成为我国古代学术讨论和教育研究的中心,与河南的嵩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走进白鹿洞书院,首先看到的是“先贤书院”,旁边有李铁映题写的“朱熹纪念馆”。有意思的是这个“贤”字,它是由“忠、臣、贝”三个字组成的,组合在一起为“贤”字,大意是:忠臣是个宝贝,皇帝一定要珍惜他。


  朱熹亲手种植的丹桂一棵,后人建亭以纪念。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紫阳。是中国封建朝代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江西婺源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19岁中进士,曾经在福建、江西、湖南做官,一生都致力于兴办书院学堂,并亲自主讲,宣扬儒家学说。他写的《四书集注》,是明清两代封建朝廷指定给知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其对四书的注解,被封建统治者作为一种准绳。他是把儒家学说推到新阶段——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封建文化思想领域中继承孔孟和董仲舒的传统,拥有封建正统的地位。他所阐发和极力主张的礼仪、家规、家祭等,深入到社会的基层,影响深广。元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朱熹为“圣人”,与孔孟二圣共同享受祭祀。

  在白鹿洞书院重建以后,朱熹严格按照孔孟的儒家教育规范办学,明文规定了五条《白鹿洞规》。这五条洞规是:“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定学习的五个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于“接物”,他要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也不能去责怪别人。

  朱熹的这一套“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教规,是完全符合封建统治的,所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赞赏和大力推行。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朱熹在白鹿洞提倡的这一套,学习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和原则,一直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绳和法规。


  清康熙手书“学达性天”。

  在白鹿洞,还有六块石碑,是非常精美的书法,叫《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一道人到此游历,曾索笔墨于洞中,诸生不与,道人于是编蒲草为笔,写在墙壁上,墨色烂然,落款紫霞真人,后飘然而去。后人都说这是明嘉靖时的状元罗洪先到此所书。
游白鹿洞歌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
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
一卷黄庭石上读。


  走在白鹿洞里,只见处处古木参天,溪水潺潺,朱熹闲暇之余,也在此吟诗做对,题咏做赋,今人至此,尚能感受到朱子当年的闲情逸志。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