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九江游记

九江游记

琵琶亭里琵琶行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一位从京城长安谪居到九江的小官来到了浔阳江边,当时正值深秋之夜,江边“枫叶荻花秋瑟瑟”,只见江水东流,月照江中。
  正在“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于是官员们“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那弹琵琶之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
  终于,一位中年妇人出现了,她抱着琵琶给官员们演奏了当时最流行的《霓裳》和《六幺》,大家听到了熟悉的京都之音,“如听仙乐耳暂明”,诗人更是用了形象和拟人的手法来描写琵琶之音的美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还感慨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由于青春年少,又技压群芳,所以“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象明星一样奢侈的生活过了一年又一年,她的容颜也渐渐地老去,终于“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女只好一个人独守空船,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回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风光,当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如今却是“绕船月明江水寒”,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了。

  被贬做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听了之后感慨万千,自己由于得罪了权贵,千里迢迢地来到了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司马“谪居卧病浔阳城”,心情是苦闷与哀愁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由京城到江州,由高官到小吏,地位的变迁,心理的落差,使得他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以为从此将老死江州,人生无望了。可是当他听到琵琶女的身世之后,不由得联想起了自己的命运,两个不同地位的人,一个朝廷为官,一个青楼卖笑,却遭受了同样的命运:那就是都被人遗弃,被冷落。
  于是诗人发出了千古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首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一起,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九江有幸,成为这首千古绝唱的诞生地。后人为此,特建一亭以纪念,做为吊古感怀之所。起初,此亭建于浔阳江湓浦口,后废;明代移至城东老鹳塘,清时又迁至原址;清末原址被法国人占据修建仓库,琵琶亭终废。1989年,九江市重建琵琶亭,选址在今九江城东长江大桥之侧,面临长江,暗合送客之意。
  “琵琶亭”三个大字是由女书法家萧娴亲笔手书的。

  这一块横碑是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开会闲暇之余,练笔所书《琵琶行》,笔法遒劲,龙飞凤舞,为此亭增色不少。

  横碑的背面是浔阳江送客图。

  正当中是三米高的白居易雕像。

  这是建在高台上的琵琶亭,对联云:“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云”,沙孟海题。
  站在亭上,可看到身旁九江长江大桥伟岸的雄姿。


  景区内花木扶疏,非常雅致。

  历代书法,名人题刻都保存在碑廊里。

  白居易的画像

  司马一生最崇拜的诗人就是白居易,为此连网名都叫江州司马。这位在少年时期就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人,一生充满了斗志,富有传奇色彩。
  他青年时期头角峥嵘,才华横溢,却能不骄不躁,体恤下层百姓;文不求其华美,但要通俗能懂,妇孺皆知。为了能达到这个效果,他曾经多次把自己的诗文念给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妪,反复修改,直到她能听懂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句在日韩两国民间非常流行,广为传诵。
  中年后,他遭贬到江州,只让他做一个州官的助手,他为此曾经沉沦过。但最终还是东山再起,调任杭州做太守。他在西湖修筑白堤,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千古名句。
  晚年他定居洛阳香山,研究佛法,自号香山居士,颐养天年。
  中国的诗人结局大都不好:李白落魄,淹死在马鞍山;杜甫潦倒,饿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苏轼被贬,病死在常州。只有白居易,人生有坎坷,有曲折,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求得善终,这在中国的诗人当中是少有的。按捺不住心中的崇拜,我要和他来个合影,沾一沾诗人的灵气。
  小小琵琶亭,只是一个纪念;长长《琵琶行》,却是一首挽歌。诗人与歌女,相会在浔阳江畔,共同奏出了一曲千古绝唱。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