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赣州游记

赣州游记

灶儿巷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利用五一节和中秋节的时间,几次来到深深古巷----灶儿巷取景拍照,犹如在仙景美梦之中,一幅又一幅的美景,真使我感到无比的陶醉......

古代江西省赣州城街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唐、宋、明清三个主要历史阶段。 

 在唐代,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已发展建成了阴街、阳街、横街、斜街,长街,健街等六条大街,并在这六条大街,并在这条大街的框架内,建成了若干由小巷构成的里坊。到了明清时期,赣州城的街区已基本完善,形成了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并且是功能完备的城市道路网。而灶儿巷,就是清代七十二条巷中的一条。

灶儿巷位于旧城区的东部,是宋代六条大街之一,名为阴街的东段,明代称为姜家巷。到了清代,这一带多居住着在衙门内办事的皂隶,故称为皂儿巷,后谐音为灶儿巷。

江南宋城----江西省赣州市城区的灶儿巷, 是一条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砖清瓦垒叠起一段段逝去的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泛映着一个个残旧的光荣梦想,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则通过一个个“明钱”图案,仿佛把时光截留在一个木屐踢踏作响的时代,让上了岁数的人一走近就陡生亲切与怀想。

    灶儿巷位于赣州市老城区的东部,是宋代赣州六街之一的阴街。巷长218米,呈不规则路径。明代称作姜家巷。清初因巷内多住皂儿(衙役),后谐音叫成灶儿巷。灶儿巷靠近贡江建春门码头,是古虔州最繁华的地段。街区保留了清代以后客家民居的完整风貌。其中有书院、宾馆、店铺、作坊、客栈、寺院、钱庄等客家古建筑物。灶儿巷建筑风格多样,临街的牌坊古朴庄重,鹅卵石路面井然光洁,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灰塑门楼古香古色,传统门楼高大气派,深宅大院气势非凡,这些都展现了灶儿巷诱人的风韵。

     位于灶儿巷的筠阳宾馆,是客家民居经典之作,宾馆为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前后有院墙,形成完整的院落,外立面采用封火墙,内部均用木扇隔断形成使用空间,馆内18间客房门楣均刻有福、寿、禄等吉祥文字作为房号,体现了浓郁的客家亲情。

  灶儿巷旧时多居住外县来虔经商户,这些商人后来致富,便在巷内购房改建,有的成为个人私宅,有的成为某县的宾馆。今保存较完好的“董府”. 现在灶儿巷已列为赣州城旅游景点,一抹浓浓的古色韵味飘逸其间,让人仿佛走进千年宋城的旧景中.

        走进巷中,确实能在不经意中就看到古色古香的景致。每一个眉眼流动处都是一段咿咿呀呀的久远故事。深巷中冒出的老人,阳关下抱孩子的年轻爸爸,拿竹扫把打扫门前尘的大婶,站在白墙花窗旁晒太阳的中年男人,晾晒衣被的夫妇,欲看还羞的小女孩,在门后冒出头来的老裁缝师,匆匆掠过的时尚女子,穿花衣服的酒楼服务女孩,坐在门口吃早餐对话的邻人,背着画板写生的男女学生,以及街头巷尾悠闲踱步的老人家。每一个眼神和步履都是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已经习惯游人,以及游人手中的镜头。古迹和故事都是游人的,他们的生活和所有的日子一样,平静而安详。

 灶儿巷街区临近建春门贡江码头,是古代赣州城街巷密集的繁华地段。灶儿巷街区的总面积为6.14公顷。包括有灶儿巷、六合铺、东门井、油滴巷、小坛巷、梁屋巷、烧饼巷、老古巷共8条街巷。灶儿巷街区是经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三处历史文化街区里的其中一处。

灶儿巷街区,又是古代赣州城最有代表性的街区之一。这一带的街巷保留有清代至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多处,建筑风格亦呈多样化,既有赣南的客家建筑,又有精工细作的徽式建筑,同时还有明显带有吉安、南昌一带建筑风格的建筑和典型的西洋式建筑;在部分街区,还保留有跨街的门洞,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

灶儿巷街区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古代建筑相对集中,传统风貌保存完好,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景观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至今,街区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主要建筑有筠阳宾馆、宾谷馆、群仙楼、新安书院、东门井及万源酒栈旧址、老古巷跨街门洞、赵公庙旧址等建筑风格各异、建筑功能多样化的古代传统建筑。 

 筠阳宾馆位于灶儿巷,亦称高安会馆,建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明清时期赣州城众多会馆中唯一完整地保存至今的会馆。该会馆为一座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前后有院墙,形成一完整的院落。建筑物外立面采用封火墙,内部均用木扇隔断形成使用空间,门窗多采用精雕细刻的图案,门楣上石刻有“筠阳宾馆”四个大字,落款是光绪十九年季春月吉立。江西高安县古称筠阳,筠阳宾馆实际上是高安籍商人兴建的一座会馆,其主要功能是作为高安人在赣州在聚集地,由于地处闹市亦兼作客栈对外经营。宾馆内的十八间客房,门上均刻福、寿、禄等不同的吉祥文字作为房号,体现了浓郁的商业气氛。现筠阳宾馆内的居民大多为当年高安人的后裔,老一辈仍操高安口音。

 位于东门井巷口的东门井,是古代赣州城的一口有名的水井,它出水量大,水质清凉,是灶儿巷街区一带居民的主要生活用水水源。在明代末年,水井旁边还创办了一座名为万源酒栈的酒作坊,利用东门井的优质井水酿造米酒,并一直沿续了300多年,成为赣州市的名酒——章贡酒的发源地。时至今日,在万源酒栈的旧址上,仍有民间的小型作坊继续在此酿酒,真可谓酒好不怕巷子深。

 灶儿巷内原有一座赵公庙,1903年,现代商会成立时,会址就设在赵公庙,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是赣州商会的办公地点;同时,由商会组建的民间消防机构——“保安水龙总局”也位于此地。解放后,章贡区商会和工商联一直在此地办公并沿延至今,这也充分反映出灶儿巷街区作为赣州城古代的商业区,其历史发展的渊源和鲜明的脉络。

  1999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完成了《赣州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之后,市城市规划局多方筹集资金,并会同市文化局,共同对灶儿巷街区进行了整修。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所有的供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杆线采取了下地沟布线,对街巷地面进行了全面改造,恢复了古代条石中铺镶边、漫铺鹅卵石的传统地面铺作工艺,并且对所有的临街立面,按传统建筑工艺进行了修整。经过整修后的灶儿巷,大大改善了其街巷景观,基本上恢复了历史上灶儿巷的文化风貌,同时还在巷口加建了石牌坊和过街门洞。

  经过整修之后,灶儿巷这条幽深的小巷,又再一次地展现出它那独具品位的历史风韵。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