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八境台

古墙外,赣水旁,芳草碧连天……。
出乎意料,晚秋还能觅到如此葱绿娇颜。这是赣州宋城墙下蝶飞花舞一景,庄朴中透着浪漫风采,令人以无限遐思……。
赣州古城墙也称宋城墙,是现今全国保留的唯一之宋代青砖城墙。早在唐末时期由客家人卢光稠扩城时奠定其土城基础,而随着年月的流逝渐被江水冲蚀消毁,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子后裔孔宗瀚出任赣州知州方才始用砖石修筑城墙。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历 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古城墙。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开有西 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当权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 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清代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 军六次攻城都未能取之,皆因赣州城池坚固,又有江水隔阻,易守难攻,素有“铁城赣州”之称。现保留下来的城门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 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完整的古城墙约长3600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底蕴厚重的游览景点,并且至今仍为赣州防洪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城墙

极目远望

涌金门

城楼下
在古城墙上还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城墙载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共521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 (1069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赣州的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它对于研 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宗瀚像
孔宗瀚,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任赣州知州。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并建八境台于城墙之上。

赣州八境台
赣州市是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在东晋时为南康郡治,隋唐时改名虔州,南宋绍兴间改作今名。八境台位于赣州城东北隅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距今已近千载。章江与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登临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故取名八境台。
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八境台建成后,孔宗瀚将登台所见绘成的《虔州八境图》邀请苏东坡题诗,苏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此首诗中,苏东坡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而形成一组旅游胜境;其提法也被后世所模仿,如燕山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曾登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序一篇(即《八境图后序》)。此后历代文人,如文天祥、王士祯、戴衢亨、郭沫若等在八境台多有题咏。

《八境台》匾为赵朴初大师所题

八境台下的炮城

八境公园
八境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葱茏,碧波荡漾,楼亭桥廊,清新幽静,景色如画。

古城风貌
古城墙、八境台、浮桥、郁孤台……,小城胜景不少,还需慢慢悠游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