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郑州游记

郑州游记

禅宗祖庭,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在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而建,跋陀是第一个来到少林寺的高僧,他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后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佛教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


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国(印度)高僧。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让其传法。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盘》、《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其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禅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精神产物之一。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谷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均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谷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达摩禅法系统的禅宗教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入少林寺传教,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灵运、同光等,皆驻锡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习禅译经,却未获准。新罗国僧慧昭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少林寺习禅多年,公元八三零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进入宋朝以后(公元10世纪),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寺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教派祖庭,地位显赫,禅学盛隆。这时期,禅宗教派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一百多年少林寺禅学历史最辉煌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福裕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少林功夫武术水平之崛起和体系以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此时,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公元1911-1949),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因此,今天藏经阁的牌匾其中的藏字少了一半,以示历史之缺失。
菩提达摩(?~536),又作达摩,为南天竺(古印度)婆罗门种族高僧。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初创了以“静坐修身”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学说,称为“壁观”,即大乘禅宗。达摩的禅宗,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之后离开嵩山,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相传,达摩精于武功,尤善坐禅功。唐代宗赠圆觉大师号。禅宗兴盛后,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及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
第一代祖摩诃迦叶尊者。第二代祖阿难尊者。
第三代祖商那修和尊者。第四代祖优波毱多尊者。
第五代祖提多迦尊者。 第六代祖弥遮迦尊者。
第七代祖婆须密尊者。 第八代祖佛陀难提尊者。
第九代祖伏驮密多尊者。第十代祖胁尊者。
第十一代祖富那夜舍尊者。第十二代祖马鸣大士。
第十三代祖迦毗摩罗大士。第十四代祖龙树大士。
第十五代祖迦罗那提婆大士。第十六代祖罗睺罗多大士。
第十七代祖僧迦难提大士。第十八代祖伽耶舍多大土。
第十九代祖鸠摩罗多大士。第二十代祖阇夜多大土。
第二十一代祖婆修盘头大士。第二十二代祖摩拿罗大士。
第二十三代祖鹤勒那大士。第二十四代祖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代祖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代不如密多尊者。
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
达摩传法时曾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充分融合的结晶,由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初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一花五叶是对佛法流传和演变的一种描述,指禅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伪仰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后又演变为两个宗派:杨岐派、黄龙派。


今天的少林寺,主要由少林寺、少林药局、塔林和十方禅院(五百罗汉堂)组成。其中志隆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1217-1223),少林寺开设了“药局”。十方禅院就在少林寺对面,里面供奉的是501尊罗汉,那多出的一尊罗汉是济公活佛。


少林寺山门前西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额题“跋陀开创”四字。坊东面额题刻“大乘胜地”,对联上为“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下为“面壁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坊西面题额为“嵩少禅林”,对联上为“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下为“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

少林寺山门前东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额题“祖源谛本”四个大字,为中嵩山子所书。柱子上刻对联,上联为“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下联为“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

山门门首正中悬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御书,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玺。康熙皇帝当时写了两方匾额,一方是“宝树芳莲”,原高悬于大雄宝殿,清末毁于兵火。一方是“少林寺”,原悬挂于天王殿门外,后移于山门之上。


在天王殿与山门间,从东至西排列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一处露天小碑林。碑林内重要碑刻有息庵禅师行实之碑、淳拙禅师道行之碑、众僧世代感恩碑、宗道臣归山朝圣纪念碑等。小碑林是少林弟子认祖归宗的见证。


山门内碑林西侧为“锤谱堂”,内供达摩祖师雕塑,凸显禅宗祖庭风貌。少林寺新建的大雄宝殿是在原址上,进行复原设计并建造的。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又称“大医王师”,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钟楼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


紧那罗王殿始建于元代,是少林寺为其护法神紧那罗王所建。该殿于明、清两代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石友三兵火。现建筑是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六祖殿创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年)。殿内塑像为殿重建以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为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面是泥雕“达摩只履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像。另外,西墙下又塑“达摩只履西归像”一尊。
蔵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部分木刻版藏经。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立雪亭原是初祖殿东西两侧的亭子,两亭子被毁后,移名于初祖殿。现在的亭子面阔三间(11.37米),进深三间(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内唯一的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殿内东南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铁钟一口。此殿于1983年进行了维修。外壁原有碑刻,现已移于碑廊等处。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神光前来达摩亭求法,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神光在门外恭候。时值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第二天天亮时,积雪没膝,达摩仍不理会,并坚定地说:“除非天降红雪”。神光为表示其诚意,拿出利刀,砍下自己的左臂献给达摩。达摩见他心诚,把衣钵传授给他,赐法名慧可。“雪印心珠”匾额悬于立雪亭内,为清乾隆皇帝御书。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三十日到少林寺,浏览寺院后为佛殿写了五块匾额,“雪印心珠”为其中一块,其余四块为千佛殿的“香岩云梵”和“法印高提”、方丈室的“秀挹嵩云”、达摩殿的“最胜觉场”。


文殊殿位于立雪亭东侧,面向西,1928年被焚毁,1983年重建。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毗卢殿、千佛阁,坐落在立雪亭后宽阔壮观的大月台上,是少林寺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阁建筑。该殿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经过明、清多次维修,特别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大修之后,该殿建筑面貌已经改观。殿正面檐下悬一大型风字匾,题“西方圣人”四字。千佛殿中现存有清乾隆十五年制的大型木雕佛龛一座。其内供奉之本尊为明代铜铸毗卢佛坐像,佛座于莲花座上。佛座工艺皆精绝。
五一期间,正逢少林寺在千佛殿举行庄严的传戒授戒法会,更令人感受到禅宗祖庭,律宗风范。


塔林在少林药局一侧,是现存国内最大的和尚墓塔群,占地约四千平方米,内建墓塔二百二十多座,塔有四方形、有六角形;有柱体、有锥体;有的用独石雕刻,有的用砖石层叠。塔林是一处研究和欣赏宗教雕刻艺术难得的塔群,其中现存最早的塔建于唐贞元七年(791年),最晚的塔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塔林里有包括小山和尚、福裕和尚、法玩和尚等高僧塔。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