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郑州游记
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据唐龙朔二年(662)《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记载,北魏孝文帝在此创建伽蓝。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碑载:“自后魏宣武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嗣后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相继于此造窟凿像。现存石窟前的木构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修。寺南临洛水,背依大力山。山的上部为厚4.50米的黄土层,下为岩石层,露出地面的部分厚20米。石窟群就开凿在岩石层上。现有主要洞窟 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及历代造像龛328个。总计大小造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他铭刻186则。造像题记包括北魏3则、东西魏10则、北齐29则、北周2则、唐代85则、宋代2则、时代不详的30则。 石窟寺现存洞窟五座,千佛龛一个,小型佛龛二百五十五个,摩岩造像三尊,共雕佛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碑刻题记二百余块。 石窟寺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开凿的,它把佛教艺术的外来影响同中原汉族艺术相结合,摆脱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代之以面貌方圆,神态安详,多呈静态造像风格。因此,这里的雕刻既保留着北魏浓重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唐朝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县石窟寺在总体设计上突出的是利用窟内外壁面上端宽大的二方连续形式的边饰,造成整体格局上的完整和宏丽基调。窟内雕像位置的安排则以观者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坐佛二立佛为主,加上两壁整齐划一的小千佛,给人以一种繁盛崇高的审美感受。当观者返身离开石窟面对大门内侧又是场面肃穆的大幅礼佛图,尤能加深观者虔敬的宗教印象。
在题材方面,巩县石窟寺对“维摩变”的处理是很突出的。
“维摩变”属“经变”系列,维摩诘作为在家修行的居士,对佛义理的深刻研究使佛祖也有所敬服。居士的形象对汉族士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佛教在逐渐为汉族接受的同时,维摩居士在佛教艺术中的表现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在形象塑造上,也越来越显得生动而富于内在力量的表现。 巩县第一窟东壁北侧第一龛有“维摩、文殊对坐说法”的画面。维摩舒眉垂目,眼光略有下视,左手举起一麈扇,食指上翘,一副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神态,似乎正在辩说“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的真正通达佛道的“菩萨行”。
维摩诘形象所蕴含的精神正反映了汉族士人审美意向对北魏石窟造像的潜在影响。
石窟寺内壁下端的壁脚雕刻的伎乐天、神王和力士也都富于表现力。第三窟东壁壁脚和第四窟西南隅壁脚均有伎乐天雕刻,也都是世俗乐队演出时的写照,筚箴、琵琶、竹笛、双面鼓无一不是现实乐器的再现;伎乐天头作双髻,内着圆领衫,外披短袖对襟袍,神态专一,气氛悠然,给人以亲切的生活感受。
壁脚高浮雕还有所谓“神王”的形象,面相均较为丰满,神情自得,俨然是当时有权势的贵族、将军形象的翻版。处于壁脚下端、双手上托的力士、异兽则筋肉饱绽,孔武有力,有千钧之势。这些题材无一例外用高浮雕手法完成,手法相当粗犷而造型形神兼备,显出石窟寺简约质朴的雕刻风格。
第三窟又有“飞天”一对,下方均以弧形忍冬纹相托,飞天造型瘦俏灵秀,体态轻盈,清癯的面庞和修长的十指都隐现出南朝士人的清羸之风。而后掠的飘带和衣裙下摆上举张扬的幅度甚大,加强了飞动的节奏感。形象平面上阴刻的衣褶线条流畅简约,也增添了飞天凌空神游的动感。 巩县石窟寺的雕凿刀法相当洗炼,形象造型的艺术概括性很高,如第一窟的主佛头像,眉棱骨至鼻两侧的轮廓线条明确干练,双目不作细部加工,只雕出圆形弧球状,再加浅线刻出上下眼睑,唇部两角微上翘,均有含蓄生动的效果,重叠的衣褶处理也显示了利落干练的平刀技法是十分娴熟的。
巩县石窟寺的主佛造像以坐姿为主,衣纹自然下垂,座前下摆重叠,转折柔和,合乎结构,反映了雕刻技艺在不断成熟和丰富。 10.5日 第二站 石窟寺 出永昭陵右拐步行不远处即有旅游公交至石窟寺,票价3元 30分钟车程.。。 上午8:40分 石窟寺。。。 门票30元/人 给的是张讲解票 我晕。。。 钟、鼓楼 去的时候大殿是关着的,碰上几个北京的游客说服景区管理人员打开大殿。。。 两边的雕塑及绘画。。。新的很。。。随意转转立马出门往后。。。呵呵 汉苑。。。 奇怪的狮子。。。 碑林 特色的石碑刻正反面 我找了两块 很漂亮! 巩县石窟有大量的碑刻题记,年代最早的当数1977年在石窟旁边的土窑洞里发现的一方摩崖题记,一般认为其时代在东汉末年。与佛教艺术相关的造像石刻碑记数量很多,据统计,总数达242种(《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较早的是北魏普泰元年(531)《苏魏造释伽像题记》,较晚的是雍正十三年(1735)的《重修石窟寺碑记》,前后跨度达1200多年,其中只有极少没有具体年代可考。刊刻于造像旁侧的发愿文(造像记)占了绝大多数。通览这些碑记,几乎可以视为一部简要的中原书法小史。以下就部分碑刻略作说明。 东汉摩崖题记位于第一窟西向约25米处。过去的金石学家对石窟的造像记著录得比较完备,竟然遗漏了这方汉刻。过去发表的图像既小又不清晰,还不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其文字作隶书,只求横平竖直,没有蚕头燕尾,虽少姿媚而落落大方。与《大开通》之类的摩崖隶书颇为相似。其文辞为七言七句49字: 请说七言甚无意 多负官钱石上作 掾史高迁二千石 掾史为吏甚有竟 兰台令史于常侍 明月之珠玉玑珥 子孙万代尽作吏 第二行的“意”字、第七行的“竟”字皆未必准确。石刻拓本虽颇为清晰,“无”字前人竟然不能准确辨识。叹天下之难事之多,随目可见。文中的“掾史”、“兰台令史”、“常侍”都是汉代的官职名称。诗旁刻的朱雀、五头鸟、三尾鱼也是汉画像中常见的题材。文辞大意是保佑子孙高官厚禄,就像许多汉砖、铜镜铭文一样。研究文学史的常就汉代有无七言诗讨论不休,看这方摩崖并联系汉武帝的七言诗《柏梁台》来看,大概也就没什么争论的必要了。也有认为是西汉时期的作品,因为石刻没有纪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见各有不同罢了。石窟寺诸石刻,惟此与佛无关,而且意图“子孙万代尽作吏”,也与佛家的本意背道而驰,读者诸君于此有何感念? 山上的小洞,想爬上去看看有没有新的石碑刻之类的。。。 第一窟最小,约四公尺平方,门内两侧雕有‘帝后礼佛图’,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于壁角雕神王、怪兽、乐伎等。帝后礼佛图分为三层六组,每层由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帝后、侍从,前呼后拥,反映皇室之宗教信仰。此等雕像多已破损,且经后世加塑补彩,大抵失去本来面目,然其构图简练生动,是我国现存浮雕中较为完整者。 背向佛像,左边的是帝 右边是后 呵呵 帝后礼佛图真的很漂亮!可惜门口专人站岗 严谨拍照! 第二、第三两窟,由其构造判断,殆为同一人之作品,中央方柱之每面作有三尊佛、两罗汉等之佛龛,四面壁上并雕有千体佛像、奏乐天人及供养行列等。 不给进... 看见此人没?专看第一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