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开封游记

开封游记

行走河南-开封---繁塔

出禹王台南门,沿着公园的围墙前行即可看见繁塔的身影了

繁塔周边正在拆迁,咱是爬过来的。。。

听管理人员介绍,说要扩建繁塔景区。。。呵呵

门票 10元/人 繁塔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四大皇家寺院之一的天清寺内,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pó)台之上,故俗称繁塔。它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 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据北宋王*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繁塔的兴建与铁塔不同、铁塔是北宋政府出钱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繁塔里面洞壁上镶嵌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石刻题记表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繁塔才建起一个高高的塔基,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990年),还不断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献钱物。根据塔内碑刻内容推测,繁塔大约筹建于开宝中期,竣工于宋淳化元年(990年)以后。从筹建到竣工前后经历了20多年。繁塔是等边六角形宝塔,原塔高九层,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塔,这比著名的开封铁塔高得多,至今开封流传着铁塔与繁塔对比的说法:“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元末天清寺毁于兵火,九层繁塔因雷击遭到部分损毁,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僧人胜安在天清寺南前楼废址上兴建佛殿,因寺前有国相门,故取名国相寺。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复建新寺,仍复原名天清寺。同时,僧人胜安、圆真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上建寺,名为白云寺,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在繁台上南北排列。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三寺淹毁,和尚散离。清朝初年,僧人桂山和尚带领门徒去山西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时在繁塔门洞里居住数年,后来他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上又重建一座寺院,名为国相寺,新寺规模宏大,大门向南,寺殿数进,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之后为繁塔。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水淹开封,国相寺又严重毁坏,直到公元1927年寺院最后庞毁。从此以后,繁台上就剩下一些民房了,繁台也因黄河泥沙淤积而成为平地。

刚刚落成的繁塔究竟有多高?“六角九层,二百四十尺”,折算可达73米。而铁塔现高55.88米,加上黄河淤没的部分也超不过60米。民谣“铁塔只搭繁塔腰”的说法是可信的。  宝塔既已落成,当然少不了名人登临。北宋诗人苏舜钦写道:“……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车马尽蝼蚁,大河乃污渠……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极言繁塔之险峻。而诗人梅尧臣竟然不敢登塔,有他的诗为证:“……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吁头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繁塔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因它的巍峨而使人肃然起敬,以至于几百年后连明代的皇帝都因为它太雄壮而对它痛下“杀手”,施以“腰斩”的酷刑。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铲王气”。综合各种史料来看,“铲王气”是可信的。描写明末开封风貌的《如梦录》对于铲除“周藩王气”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因周藩王气太盛……将银安殿拆毁,并将唱更楼及尊义门楼拆去,东华门禁不许开……形家者言:毁银安殿所以去龙心,拆唱更楼所以去龙眼……”此处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拆繁塔,但证明了明初“铲王气”一事的存在。参订《如梦录》的清人常茂徕则在《繁塔寺记》中说“明太祖以王气太盛”而削繁塔。总而言之,我们现在看到的繁塔模样如此奇怪,明代是脱不了干系的。  “铲王气”究竟铲掉了几层?繁塔是如何由九级变成今天的三级的?
搜求资料,没有发现繁塔在元代以前损坏的记载,也就是说繁塔最有可能是在元代开始“矮化”的。元人曹伯启在《陪诸公登梁王吹台》诗中云:“百鸟喧啾塔半摧,荆榛掩映台前路。”此诗写于元泰定(1324-1328)初,可见至迟繁塔在元朝中期已经损坏。到了明代,有关繁塔损坏的记载就更多了。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李梦阳撰写的《重修国相寺碑记》中说:“国相寺,繁台前寺也。台三寺,后曰白云,中曰天清,塔断而中立……又国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参照元明两代的记载,可以推断原来高达九层的繁塔在元代毁了两层(传说是遭雷击而坍塌),明初又毁了四层,所以今天只剩三层。

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门,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

可惜锁门了,不然应该可以上外边看看的。。。


繁塔的内外壁镶嵌佛像瓷砖,塔表的每块砖都是一市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其中有端坐在单莲座或束腰莲座中之佛像:手执各种法器的佛像;骑着青狮的文殊和骑着白象的普贤二菩萨;六臂或十二臂的观音菩萨,佛像表情细腻,生动逼真。伎乐佛像则是上世纪80年代在繁塔大修时发现的,它使沉寂千年的繁塔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伎乐砖雕嵌在繁塔二层南塔心室正南、西南两侧的内壁,共有20尊。伎乐人虽然均为菩萨造型,但表情各异,生动逼真。它们手中的乐器有笛、排箫、铜钹、羯鼓等,明显地体现了宋初龟兹乐队的编制特征,是典型的宋初龟兹乐队演奏的形象。这些砖雕为研究宋代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证据和珍贵资料。在繁塔内外的108种佛像砖中,仅有一种人物造型不是坐姿,这就是行走中的玄奘法师像。玄奘是著名高僧,但在遍布佛、菩萨、罗汉这些地位崇高的佛门中人的舍利塔上,高僧的级别显然太低了。那他为何会被请上繁塔呢?原来,玄奘是印度大乘有宗的正宗传人,而且开创了在唐代盛极一时的法相唯识宗。对于这样一个弘扬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师,佛教上也习惯称其为菩萨。又由于他不畏艰险、西行取经,他受人供奉的形象便定格为独行。

从南门入,为六角形塔心室,有木梯可上达三层。从北门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层。欲从第三层登上大塔平台,须出洞门,由外壁磴道盘旋而上,这就是所谓的“自内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巅”的说法。。。。可惜,因为安全问题,平台是不给上的。。。


繁塔现在的高度。。。呵呵

下楼梯时看楼梯的背面 刻有筑砖者的姓名什么的。。。

现在的繁塔通高36.68米,塔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身一砖一佛犹如武士铠甲,壮丽辉煌。布满塔身的佛像无不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惜经过千百年的风霜雨雪,它们大都残缺不全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外面塔身上的佛像砖明显有三个层次,颜色较浅的是最近一次大修及清代大修时替换上去的,较重的是元、明两代的遗物,最重的当然是宋朝时的原装货了。

自明末惨遭水患以后,号称“富丽天下无”的东京汴梁逐渐没落,繁塔及其附近寺院也日渐破败。尽管在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繁塔及寺院曾多次重修,但不可能再现昔日的辉煌了。为了彰显“圣德”,康熙七年(1668年)在三级残塔之上修了一形似编钟的5米小塔,塔形独特,故而曾有“浮屠三级真幽怪”的诗句。


1984年9月18日,在繁塔开始大修的两年之后,繁塔地宫被发现,它埋藏在第一层塔心室1.7米深的地下。地宫口是掀落一边、裂为两块的石板,地宫内却空无一物。显然,盗贼已经光顾过这里了。至于地宫是何年何月何日被盗、盗贼曾光顾几次已成千古之谜。当初巍峨高耸的繁塔尽管成了幽怪的三级浮屠,可毕竟还在,而被佛家奉为圣物的地宫之宝如今又在哪里呢?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