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行:“第一古刹”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在为AAA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等,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


白马寺的营建具有传奇色彩。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年)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网摘)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更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进了山门后,第一殿是天王殿,院子两边同样是对称的建有钟鼓楼。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现在的天王殿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

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殿内两侧,是佛门的守护神---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弥勒佛像之后是佛教的护法神---韦驮天将。

这尊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还有说法的。据资料介绍: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

大佛殿前有石碑、铁香炉等。

大佛殿侧有一“卧玉佛殿”,说明上称这尊玉佛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卧玉佛。

僧人也来旅游了,也许是来学习考察的,还拿着相机到处拍。

大佛殿之后,是“大雄宝殿”。可能是里面有不少宝物,只能在外面瞧瞧。后来从资料上查知,殿内有十八罗汉像,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

大雄宝殿后为接引殿。殿前有此物,不知叫什么,前面看见导游在此说了些什么,于是众游客纷纷围上去摸摸,可能是讨个吉利、顺当吧。

接引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

接引殿后面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毗卢阁,看毗卢阁要从接引殿后面先上清凉台。

毗卢阁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网摘)

里面也有一对白马。

这后院的东西向还建有对称的两座楼阁,一个是藏经阁,一个是法宝阁。

藏经阁门前的这对狮子有特色的,你看它们,一个咧着嘴笑,一个抿着嘴笑。咧着嘴的应该是雄狮吧,大大咧咧样子。雌狮就比较含蓄了。

往回走了。西侧的厢房里,还有“玉佛殿”、六祖殿“等。

出来了。和大多数旅游景点一样,在白马寺外,也建了仿古街,不过以售祭祀用品的为多。

这牌坊上写得好:“凡圣同游”,是啊,来此者,并不都是来朝圣的,也有来观光的,来寻古的,来......的。

白马寺门票,单价50元。票上有座塔,在寺里没看见,没有导游,又没预习好功课,就只有看多少算多少了。
白马寺参观完了,门口就有回洛阳的公交车,到达火车站的是56路车,车票1.5元。早上是匆匆离开火车站的,现在有空了,拍几张洛阳火车站的PP,留做纪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