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洛阳游记

洛阳游记

参谒龙门十万佛(下)

  龙门石窟最具吸引力、震撼力、感召力的毫无疑问是卢舍那大佛。虽然此前从未到过龙门石窟,但对卢舍那大佛丰腴典雅雍容自然的形象尤其是那神秘的微笑,对世间关于卢舍那大佛的女性化形象,以及与一代女王武则天的关系等等,对这一切有意无意的关注,绝对比任何一处宗教造像的兴趣都要大得多。
  按照一般说法,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雕刻的,说雕凿佛像的工匠对如何雕刻卢舍那大佛的面容伤透脑筋,灵机一动偷偷以武则天为模特;还有说法是武后忧百年之后化为一堆枯骨,高宗李治命人将卢舍那雕刻成武后模样以流芳百世。其证据是史料上记载的武则天为此捐出两万脂粉钱,还亲自参加了开光大典。
  当然反面的意见也有,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卢舍那大佛为奉先寺内的主尊佛像,而奉先寺是高宗李治(时称天皇)和皇后武则天(时称天后)为太宗李世民追荐功德而建,其主佛不大可能雕刻成武则天的形象。
  二是武后当时的地位还没有达到一统天下的高度,仍处在树立“贤明皇后”形象的努力过程之中,不大可能如此张扬。如就在奉先寺竣工的这一年(公元六七五年),高宗在朝堂上提议让武后“摄知国政”,遭到以中书令(宰相)郝处俊为首的不少朝臣反对,乃止。当然,郝处俊也由此彻底得罪了武则天,事情过去了13年之后,仍找借口杀掉了郝处俊的孙子郝象贤,又把已经作古的郝处俊掘墓鞭尸。但就建造奉先寺的当时来讲,武后还没有达到为所欲为的程度。
  最后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主持修建奉先寺的大臣是司农少卿(农业部副部长)韦机,也是一位忠于李唐循规蹈距却又见多识广的重臣,且素为武后所不喜,在卢舍那大佛完工前期又和武则天发生矛盾,几年后被武则天免职,因此由韦机主持修建的大佛如果以武后为模特,一定会为韦机所抵制。
  史事如烟,时间过去了千百年,当年卢舍那大佛为何为女性形象,其形象是否就是武则天,估计已很难拿得出以事实为依据的结论。但卢舍那大佛雍容华贵平易近人的艺术形象已深深融入了佛教艺术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长河之中,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峰和精神财富。



  卢舍那大佛所在奉先寺大窟共有9尊浓墨重彩雕凿的佛像,除大佛外,左右两边还有迦叶、阿难两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另两边各有两尊力士尊者。佛教以左为上,大佛左侧的迦叶之像已毁坏无法一看究竟,但大体可以看得出是一位老者。迦叶左侧的文殊菩萨像保存完好,在佛教中文殊乃众菩萨之首,造像丰润圆浑,雍容庄重。


  卢舍那大佛右侧为阿难尊者,看起来眉清目秀,宛若一位丰采少年。阿难再右侧则是普贤菩萨像,按《大乘经》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细看佛像,倒颇有几分苦行僧的感觉。



  文殊菩萨再左边的两尊天王力士。

  普贤菩萨再右边的两尊天王力士已毁坏,只能大体看得出裙裾飘逸,威风凛凛。
  雕凿于不同年代的其他石窟里两尊佛像。


  龙门石窟又是书法艺术宝藏。据说现存有3600多幅文字题记或碑刻,后代碑拓鉴赏家们从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有龙门四品、十品、二十品、三十品之说。可惜大部分都在洞内,光线不足,加之损毁严重,拍不下来。只拍下来一幅传为五代宋初陈抟老祖手书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个大字大体上为魏碑体,乍一看貌似结构松散,逐字细看还真是颇有味道。

  崖壁上的郭公路、方公路,导游介绍为当时龙门石窟紧靠伊水边,道路崎岖不平,有郭姓、方姓士绅出资修缮道路,方便朝拜信徒,人们便以他们的姓氏为道路命名,并镌刻在了崖壁上以颂其功德。

  走近龙门石窟,令人震撼的还有其毁损程度之严重,放眼望去,几近无窟不损,无像不缺,如此千古瑰宝,怎么会招惹来如此横祸?首先涌上心头的便是那两个字:“文革”——文革是个筐,什么坏事都可以往里装嘛。不过后来听导游介绍,这次还真是冤枉了它,文革期间的龙门石窟不但没有被破坏,反而由于当时洛阳市政府果断机智采取“以红制红”措施,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龙门石窟的毁坏主要还是历史上形成的。
  凡事满招损、谦受益,宗教现象也无不如此,毕竟任何社会系统都具有自我强化、自我膨胀的趋势。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佛教的辉煌时期,可以说,有多少次辉煌便会有多少次遭殃——历史上的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便是典型例子,每当佛教上升为统治集团利用和推崇的意识形态,佛教社会便会兴旺发达,遍地寺院、到处造像,僧侣集团无限扩大,争夺社会资源,聚敛社会财富,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所,最终成为影响社会政治局势的政治势力,于是便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政治集团甚至与统治集团利益发生冲突,被抑制、甚至毁灭性打击就成为必然的了。如唐武宗李炎废佛敕书中就写道:“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梁、齐,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因此,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号令一下,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万4千余所,还俗僧尼26万多人,奴婢15万人,没收寺院土地数千万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实了国库,增强了中央财政,包括龙门石窟在内的重要佛教场所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毁损。


  不过据资料介绍,龙门石窟遭受的最大劫难还是在近代。20世纪初,西方一些考古学者进入中国,撰写发表了大量关于龙门、云冈等中国石雕艺术的书刊文章,尤其对龙门石刻造像的精美大加赞扬,不过这些书刊文章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个极大的副作用,就是引来了大批国内外不肖之徒对精美石刻的大肆掠夺和盗窃,有资料统计,龙门石窟10万尊佛像现在完整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盗到了国外,目前已知去向的大约70余件,而绝大多数则去向不明。




  一直以来敬佛但不信佛。佛教在中华大地传播千百年,早已融合成为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意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意识形态的骨子里已无法分清哪些属于本土文明,哪些属于佛教文明。至于是否相信佛菩萨的客观存在,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并不影响对宗教文化的敬畏,对他人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宗教艺术的欣赏。但历史走过了千年,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文化也应审视一下自己的文化定位、社会定位。看看周围不时竖起的一座座巨无霸摩天大佛,配以银砖铺地金碧辉煌的华殿大宇,动辄占地成百上千亩,消耗成亿几十亿的百姓血汗钱粮,真是没有最牛,只有更牛。今日再读唐武宗废佛敕书,再看龙门石窟经历的浩劫,孰可慎之也欤!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