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洛阳游记

洛阳游记

游关林——中央宛在洛阳南

 《三国演义》可能是这一辈子读得最认真的一本古典小说,其中不少段落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比如曹操葬关羽首级的那一段,描写得就极为传神。其文曰(有删接):
  却说孙权既害了关公,遂尽收荆襄之地,赏稿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忽报张昭自建业而来。权召入问之。昭曰:“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此人与刘备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刘备已有两川之兵,更兼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备若知云长父子遇害,必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恐东吴难与敌也。”权闻之大惊,跌足曰:“孤失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昭曰:“主公勿忧……先遣人将关公首级,转送与曹操,明教刘备知是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操,西蜀之兵,不向吴而向魏矣。”权从其言,随遣使者以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送与曹操。操闻东吴送关公首级至,喜曰:“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遂召吴使入,呈上木匣。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顾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
  说实在的,虽说一直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但读着读着往往就看作是历史了。比如关羽首级“葬于洛阳南门外”,就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次去洛阳前备课,得知洛阳城南果然有座关羽首级墓,而且还是国家4A级景区,就更激起了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兴趣。
  自古帝王墓为陵,王侯墓为冢,圣人墓为林,百姓墓为坟。关羽作为武圣,其墓葬自然称之为关林。洛阳关林还真是如同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位于洛阳城南,具体在伊洛两水之间靠近伊水西岸、龙门石窟以北约5公里的关林镇(Google Earth截图),据说为世上三大关庙之一(另两处分别为湖北当阳关林、山西运城解州关林),国内惟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古建筑群。

  资料介绍当地自三国时代末期就建有关庙,明万历年间开始大规模扩建,逐步建成为占地200余亩、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庞大的纪念性园林。有意思的是,虽然洛阳自古也是兵家纷争之地,但由于中国历史上官方民间普遍存在关公崇拜,因此关林建筑很少遭到破坏。甚至明末李自成围攻洛阳期间,就驻扎在关林,对关林建筑也没有任何破坏。因此,关林内有不少建筑还是400年前的遗物。建国后,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也十分重视对关林的保护,据说大大小小修缮达十几次。
  从关圣街通往景区的路上,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座石牌坊,朝西面雕刻为允文、允武,博厚高明,朝东面雕刻为乃神、乃圣,刚健中正,为进入关林的游客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关林大门外面有开阔的广场,相传每年阴历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都要分别在这儿进行春、夏、秋三大祭。广场上正对大门的这座舞楼,为清乾隆年间来自豫皖山陕和江浙等地的商人们所集资修建,取“以古为鉴”之典,名为千秋鉴楼。

  关林第一重大门,忠义仁勇四个篆书大字分列两边,两侧两座石狮据说为明代遗物。

  第二重大门为仪门,仪门上方有匾额“威扬六合”,据说为慈禧太后御笔。两侧对联“先师圣矣文心凭地载;汉寿神哉武德与天齐”,好像是现代人作品。


  仪门前的两座铁狮子十分有趣,巨嘴小耳,爪下背上还爬着几只小狮子,看似熟铁焊成,做工比较粗糙,焊缝都没有打磨平整,呈现出民间工艺品简易实用的特点。其基座上有铭文曰:“铸造铁狮子一对重三千余斤,送关老爷冢大殿前,永远供养,祈保各家人口平安,吉祥如意。万历二十五年五月十五日成造。”


  仪门后为拜殿,仪门与拜殿之间由一条石狮甬道连通,据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甬道两侧共有神态各不相同的小石狮子104尊,几乎每尊小狮子上都披红挂彩,善男信女沿甬道鱼贯而入。再两侧有古柏数株,苍干虬枝,盘根错节,尤其一株古柏半空中悬挂起一条枯枝,张牙舞爪,凌空欲飞,号称“飞龙在天”,为关林一绝。


  通过石狮甬道乃是拜殿,为善男信女进香礼拜的主要场所。拜殿上方匾额“气壮嵩高”,据说也为慈禧太后御笔。


  拜殿之后为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大殿,为供奉关公主要神像之处。关帝赤面长须端坐神座之上,左有关平,右有周仓,气镇斗牛,威仪天下。上方匾额“光昭日月”据说为光绪皇帝御笔。素来不愿拍摄泥塑木雕神像,只好阙如。


  大殿后面还有二殿、三殿,分别供有关公卧像、坐像,可能是关帝休闲起居之所。


  通过座座殿宇,最深处是关冢。关冢前面又有两进石牌坊,第一层题刻“汉寿亭侯墓”,第二层题刻“中央宛在”。按汉制州辖数县,县辖数乡,乡辖十亭,亭辖十里,如此算起来亭侯的职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长以下,类似于一个中心村的村长。这个官儿应该是关帝一生中当的最小的官儿了,却用于其陵墓之称,想必原因在于这是关帝一生中惟一受大汉皇帝所封之职位,所以一直沿用下来。

  石牌坊后面便是关帝钟灵处。墓前又有碑亭,里面竖着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关林中最大的一块石碑,大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十五个大字。想关公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虽殒非命,却也得以为帝为王,为神为圣,千古景仰,万世传颂,也算得其所以了。



  关圣崇拜可能是中国社会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说到底也还是救世主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达的是人们祈求庇佑的社会心理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特有的人情关系社会的集中体现。这一现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当然是有益的,但对于培育公民意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法制社会,其消极意义还真是不容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貌似这些年类似于关圣崇拜一类的所谓文化活动一浪高过一浪,比关林规模大几倍几十倍的救世主崇拜场所不断兴建,且不说马恩,就算是华盛顿再世,看到人们匍匐跪拜在圣神脚下,看到这般盛况,他们是该弹冠相庆呢,还是郁闷失望?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