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洛阳游记

洛阳游记

深闺探秘山陕会馆

在洛阳老城南关,和洛阳八路军办事遥相对应的九都路路南树丛之间有一片红墙碧瓦的建筑,这就是洛阳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聚会之地------山陕会馆。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晋商的衰落,昔日壮观辉煌的山陕会馆也已经人去楼空,逐步走向寂落和破败。建国后,该建筑群成为洛阳市七中的校舍,直到1996年交文物局管理。从1998年至今的13年间,文物部门就开始断断续续对山陕会馆进行了数次的维修。13年的关闭,使得山陕会馆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在洛阳土生土长,却从未识的这座古建筑的庐山真面目,每当我走过九都路旁的那段红墙碧瓦,心中总是泛起一丝好奇,现如今的山陕会馆到底是个什么摸样?
上个月牡丹花会期间和网友游方去潞泽会馆拍摄民俗庙会,潞泽会馆的精美建筑令我们流连忘返,感受着潞泽会馆古建筑的精深博大,不禁令我们再次想起和潞泽会馆同为明清晋商建筑文化象征的山陕会馆,于是我们两人相约前往山陕会馆探访一下,揭开山陕会馆的神秘面纱。沿着九都路向西,走不多远就看到了掩映在树丛之中的那片红墙碧瓦,上前敲开了红墙上的一个小铁门,向一位在此值班的女士说明来意,结果这位女士以领导没有指示为名坚决拒绝了我们的进入,不得已我们也只能从小门向内张望片刻,就铩羽而归了。
上周五,突然接游方一个短信邀我周末二次前往山陕会馆,说他已经联系好了一切。原来这位游方果然了得,上次我俩在山陕会馆门口吃了个闭门羹之后,他并没有罢休,上网查阅关于山陕会馆的相关资料,居然查到一位网友关于山陕会馆的介绍文章,于是试着和这位网友联络,在交流中发现,原来这位网友居然就是山陕会馆的一位领导。呵呵,于是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上周日下午两点,如约来到山陕会馆门口和游方碰头,老班长也来了。一起上前敲开紧闭的大门,在门卫的指点下,我们穿堂入室,来到网友小M的办公室,我们的到来得到了小M的热情接待,小M介绍说这座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是当时活跃在洛阳附近的山西和陕西两地的成功商人筹资修建的经商聚会场所。是一个“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社交性公共场合。
在小M的带领下我们从南向北详细的参观。一般的古代建筑都讲究坐北朝南,八字大门朝南开。而洛阳的山陕会馆的布局却有些奇特,整个建筑倒是依照坐北朝南的格局,但是在正南的方向却树立起一道高7.6米、宽13.2米琉璃照壁,因此人们只能从照壁的东西两侧的门楼进入会馆了,虽然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东西门楼已经残缺不全了,但是门楼之后的东西仪门却依然富丽堂皇,向后人炫耀着那里时代晋商们的辉煌与荣耀。


东仪门上镶嵌一块“东湹崇文”牌匾,西仪门上镶嵌着“西崤尚武”的牌匾,小M指着东仪门牌匾下部的木刻介绍说,上面刻的是二龙戏“蛛”的图案,这个“蛛”不是我们长说的珍珠的珠,而是蜘蛛的蛛,象征着三百多年前晋商们的左右逢源的人脉关系和四通八达商路。


穿过东西仪门,南侧耸立的就是那高7.6米、宽13.2米琉璃照壁,整个照壁为三间立面,呈“品”字形,通高7.6米,宽13.4米,以青色雕砖垒砌,由脊檐、壁身、基座三部分构成。壁面为彩色琉璃砖砌出的高浮雕图案;明间中心为“二龙戏珠”,两侧为“八仙过海”图案,可惜这些八仙的雕塑在文革的时候都被人敲去了脑袋,留下了残缺的遗憾;东次间为“狻猊娱子”图案;西次间为“云龙戏水”图案。整座照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据说这座照壁在豪华大气在全国也是少有,是这座会馆的镇馆之宝。

照壁对面就是会馆的山门了,山门三间,立面呈“品”字形。三间各有一扇面石砌成的拱券门洞,券上部嵌石匾一块,上书“河东夫子”,门洞两侧有石质楹联:“爵追王帝无贵贱皆宜顶礼;品是圣贤非忠孝漫许叩头。”这石匾和楹联上的语句都是颂扬晋商们信奉的关公关老爷的。这不仅仅因为关羽是山西人,也不只因为他受到统治者的极力推崇,更重要的是因为关羽的义薄云天。山西商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深受儒家影响,他们讲究见利思义,认为义与利相济相通。当时商人讲究的是所谓“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他们敬奉关羽,是把关羽作为义利观的精神偶像了。


门楼背面的拱券门洞上方也同样镶嵌一块“河东夫子”的石匾,只是在上部多了“山陕庙”三个字,这说明在三百年前,秦晋商人更多的时候是把这里当做一个神圣的庙宇来看待的。

步入山门,来到山陕会馆的头道院落,眼前又是一座面阔三间的二层建筑,着就是山陕会馆不可缺少的建筑-----戏楼了,和山门的形式相同,三间各有一扇面石砌成的拱券门洞,西边拱券上部嵌石匾一块,上书“帝域”,东边拱券上部嵌石匾一块,上书“圣居”,这也表明这里供奉的是庇佑晋商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武圣关公。其实在三百对年前,人们的心目中山陕会馆就是一座关帝庙。戏楼坐南朝北,在这个院落我们看到的只是戏楼的背部,山门和戏楼两侧有东西厢房坐落,形成一座狭长的院落。



穿过戏楼中部的拱券门,我们就进入了戏台下面,二层戏台下部悬空,被十八根粗可环抱的立柱支撑着,虽然戏楼已经耸立了三百多年,但在这九根木柱的支撑下依然稳固屹立。

穿过戏楼底层,来到会馆的主院落,此时映入眼前的就是那坐落在高台之上的拜殿,拜殿座落在高台之上,台前两只清代的石狮子三百年来依然坚定不移的守护这这片曾经的辉煌,虽然近百年来这里早已风光不在,但这两个石狮子依然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向后人诠释晋商所信奉的诚信与忠义。



沿着石板路来到院中,站在拜殿前回头望去,戏楼终于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好漂亮的一座戏楼,戏楼高二层,成品字形结构,整个戏楼为木质结构,整个第二层戏楼被一层的十八根一人合抱的梁柱所支撑,戏楼的梁枋、雀替、斗拱等处均巧琢雕饰,极尽奢华。远望这静静矗立着的古老戏楼,我能想象的到在三百多年前,那些远离家乡的秦晋子弟,每到逢年过节都会聚集在这戏楼之下,听着舞台上悠扬高亢的秦腔晋调,任由那思乡的泪水在脸颊尽情的流淌。

拜殿是整个山陕会馆的核心建筑,会馆除了按时举行祭祀关帝的仪式外,其重大集会、议事都在拜殿举行,即在关公神像前举行,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会馆即关庙,关庙即会馆的特殊形制。然而今天的洛阳山陕会馆的拜殿硕大的空间却是空荡荡的,关公神像早已没了踪迹。看着空落落的大殿,我们多少有些若有所失。会馆没了关公,就好像失去了魂魄的行尸,令人叹息。扼腕间,抬头望,蓦然发现大殿梁柱之间悬挂着三幅大匾,大匾长约三米,高也有两米左右。匾上分别书写着“英风峻德”、“峻德恭天”、“人伦师表”,都是颂扬关公的赞美之词。
大殿梁柱之间除了悬挂这三幅古匾之外,还有一根带字的方木担在房梁中间,上书“大清道光十一年洛阳县正堂XXX仝施琉璃满堂红灯九盏”,我想这大概是当时洛阳的父母官在拜殿落成之时送来的琉璃满堂红灯九盏作为贺礼,这根方木就是记录被恭恭敬敬的高高存放在大梁之上。
指着这三块匾和记事的方木,小M说解放后这里成了七中的校园,拜殿就成了老师们的办公室,当时学习在拜殿里吊了个顶棚,这三块匾和方木,被封在了顶棚之上,从而使它们很偶尔的躲过了文革的浩劫。听到这些我们不禁为这些劫后余生的古匾感到庆幸,但愿想文革这样疯狂的时代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紧挨这拜殿后面,就是山陕会馆的正殿,也许是当年地盘有限吧,所以现在的正殿和拜殿咫尺之遥,很不协调。本来这里也是供奉关公的地方,如今和拜殿一样这里早就是“神去楼空”了。

从南到北,在小M的带领下,我们匆匆的走了一遭,除了东门楼已经不存在以外,洛阳山陕会馆经历了近百年的凋敝和寂落,躲过了战争的破坏,躲过了文革的摧残,也躲过了城市建设中被拆迁腾地的命运,终于劫后余生,迎来了文物保护的春天,这真是会馆之福,晋商之福、洛阳之福、吾辈之福。然而从2004年洛阳山陕会馆修复完毕至今,不知什么原因,山陕会馆的大门却始终紧闭着,古人赐给我们洛阳的宝贝就这样始终雪藏者,问小M什么时候能够对公众开发,小M苦笑着说:“也许明天,也许很多年,目前上级部门没有指示。”
但愿开放的日子不是很远了,毕竟在洛阳成规模的古建筑群并不多。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