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县衙
早就想去叶县,早到上小学时。那时学“叶公好龙”,老师手指着南边说:这个叶公就在叶县,离咱们不远。于是便想:叶县什么样,叶公住的地方什么样?近两年,又时不时听人说起叶公陵园、叶县县衙,便越发想去了,昨天终于成行。
叶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南30公里处,古称叶邑,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北方重镇。人们常说的成语故事“叶公好龙”中的叶公是叶县第一位有史可考的主政者。他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公元前524年被楚平王封为叶县尹,故史称“叶公”,据说是海内外叶姓后裔的始祖。史载:叶公宰叶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元前479年,身居吴楚边境的重臣白宫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叶公闻讯后,不顾年迈,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叶公因平定白公胜之乱,迎惠王复位,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自己还归叶邑,身老于叶。
这样一个关爱百姓忠诚国家的叶公为何被扭曲“好龙”?这就得提到一个更出名的人物——孔子。公元前489年,孔子周游列国,自蔡入叶。在叶期间,多次和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但因叶公信奉法家理论,与孔子儒家治国之道多有不合。一次二人就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进行讨论。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因二人观点不同,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孔子离开叶邑时还被当地农民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后来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作伪君子,算为其祖宗报一剑之仇。
县衙,古代县官办公的场所。不过我们看到的叶县县衙,叶公并没在这儿办过公。因为这个县衙是明代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县衙位于叶县县城东大街北侧,坐北朝南,整座建筑由中轴线和东西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组成,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据考证,此县衙是目前我国现存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县衙建筑,而且还是一座五品县衙。五品县衙也就意味着县官为五品官衔。我们常说七品县官,为何叶县县令五品?按照明代体制,全国的属县分为上中下三等。叶县地域宽广,由汉代的叶县、昆阳、红阳、舞阳和犨县的部分组成,每年上缴税赋10万石以上,加之叶县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故县令多由五品官担任。

这是叶县衙大门。大门檐下悬“叶县县署”横匾,两旁柱子上所刻楹联为: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据说是清同治六年叶县知县欧阳霖所撰,意思是愿意接受群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看到对联不由想到了一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不知县官们可否听到过这句话。

这个鼓就是喊冤鼓,置于大门内东侧檐下,紧挨着班房,百姓若喊冤告状便击这面鼓,在此值班的衙役听到后就要问明情况回禀知县酌情办理。当时有很多游客想击鼓游戏,可苦于找不到鼓槌。也是,清明盛世怎能有冤鼓之声?

通过大门后进入的第一个建筑群为大堂。院里甬道上有一石碑,朝南那面刻有“公生明”三字,語出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北面刻的是黃庭坚手书的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官员不要徇私舞弊,贪脏枉法。可是从古至今,能真正记住这十六字箴言的为官者能有几人?

这是大堂门前的一块花岗岩跪石,是古代告状的人单腿下跪的地方,跪石上有明显的凹痕,可以想见这块石头曾与多少膝盖亲密接触。

这里就是县官审案的主要场所大堂。正上方挂“明镜高悬”匾,下绘象征知县清正廉明的“海水涨潮日出图”。大堂内还有一排半红半黑的木杖,这木杖并非刑具,而是一种象征着正义、黑白分明的仪杖。
为了吸引游客,叶县县衙在十一期间增加了“县官升堂”表演。这个审案的县官可不是“清如黄河水,明如雾中月”,人家三审两理就把一个偷猪的案件搞得一清二白。审理中,“斗地主”“构建和谐社会”等新名词不时从着官服的县官和穿古装的原被告口中蹦出,令人忍俊不禁。
大堂院内两侧还各有科房6间。东侧科房依次为吏、户、礼及库房,西侧科房依次为兵、刑、工及承发房,是当时全县所有职能机构成的汇聚地。

大堂后是宅门,它是大堂进入二堂的咽喉要道,把门的叫门子,负责对来人的盘查及通报,有些门子利欲熏心、借职务之便勒索来人以谋取私利,这便是“走门子”的由来。

宅门过后是二堂。堂前柱上的楹联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堂正中有一金字大匾“清、慎、勤”,取意于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此匾,敕令悬挂于全国各府、州、县。二堂院内有东西厢房各3间,东厢为会文馆,西厢为会武馆,是接待外来文武官员的地方。
进入第三进院落便是三堂,是知县办公及与知县近身的幕僚、师爷们的办公场所。中间悬“清如镜水”匾额一方块,两侧为东西华厅。

县衙除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大堂二堂三堂建筑外,在其东侧副线上由南向北依次还有狱房、厨院和知县宅等单元。阴森潮湿的狱房、形形色色的刑具、鲜血淋漓的酷刑图,让人毛骨悚然。想来,还是如今的时代文明,即使是受刑。

县衙西侧副线上的建筑有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等。三堂后为大仙祠和后花园。

县衙里还附设有叶县博物馆、叶公事迹介绍、黄庭坚事迹介绍(黄庭坚22岁时担任叶县县尉,在叶留下了大量诗文和书法作品)和编钟乐舞表演。
叶县在西周和春秋时曾先后是应国、许国的国都,后来也一直是通衢大邑,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有300多件,其中有70多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在一春秋古墓中发掘出土的青铜编钟非常珍贵,由8枚缚钟、9枚钮钟和20枚甬钟组成,在全国独一无二。这套编钟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能演奏各种中外乐曲,令人称绝。县衙内如今进行编钟乐舞表演时所用编钟即是仿照那套编钟所制。
欣赏完美伦美焕的编钟乐舞表演,也就完结了叶县县衙的参观。本想再去叶公陵,但听说相距20多里远,再加之时间已晚,便离叶返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