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游记
穿过豫西走廊---叶县篇
叶县这个地方同中原的许多名县一样,无愧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赞誉。商、周时期这里曾是应国国都(这个说法我以为是有存疑的,据《左传》载:“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按昭、穆排序推算,应国初封君主当为武王之孙,但据《竹书纪年》载,商代已有应国(在山西应县),两应国不会同时存在)
春秋时期这里是楚国的北方重镇,公元前576年楚的属国“许”迁都于叶,公元前524年,楚迁“许”都于淅地,以叶地封给沈诸梁,他是著名的诸侯霸主楚庄王的重孙子,沈诸梁也就是寓言里讲的那个叶公。叶公沈诸梁在治叶期间兴修的水利工程——东,西二陂,至今遗址仍存。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流域治理水利项目,比西门豹引漳水、李冰修都江堰都要早一些。这个工程是春秋时期叶公沈诸梁率领叶邑百姓修筑的,当地称之为“陂”,因为堤坝如城墙般呈半包围状圈着水,农民也把它叫做水城。水城一带是浅山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史书上记载说,叶公在这里修了东、西两陂,西陂主要用于拦洪,东陂主要用于蓄水,两陂使百姓免受洪涝之苦,也使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古代两陂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不好说得清,郦道元《水经注》中说:“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筑也。”由于历史上叶县县城的迁移等原因,地理方位有点乱,《水经注》说的这个水城是东陂还是西陂,现在还有争议。但没有争议的是,叶公兴修水利的举动深得后世景仰,后来,被西汉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和被东汉人称为“杜母”的杜诗两位父母官都借鉴了叶公治水的经验,在南阳太守任上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孔子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9年来到这里,在叶地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其中叶公沈诸梁问政,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名言。但是,由于孔子和叶公的根本政见不同,(关于老爸偷了一只羊的问题,孔子认为儿子应该包庇,叶公认为儿子应该揭发)孔子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叶地。后来,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儒家子弟编造了贬低叶公的寓言《叶公好龙》,说“叶公子高(他的字子高)好龙,钩以为龙,凿以写龙,屋宇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寓言讽刺沈诸梁,替孔子出了气。但却委屈了历史上的真实的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个非常英雄的顶天立地的回天有术的人物。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但沈诸梁到叶邑上任之时,却是这个国家最衰弱破败的时候。楚国的衰败,是由于当时的楚王(楚平王)上演了一场老公公抢儿媳妇的丑剧引发的。
当时,楚平王派人去秦国为太子建娶亲,但把秦女迎回来后,他听说秦女很漂亮,就娶到了自己床上,把太子赶到了郑国,还杀了太子的师傅伍奢一家。伍奢的儿子伍子胥悄悄逃出楚国,就是那个民间广泛流传的伍子胥过韶关的故事,立志为父报仇,历尽艰难,终于和孙武一起带领吴国军队杀入楚国,五战而攻克郢都。在这次战争中,楚国几乎灭亡。当时,那个自今仍为人们扼腕叹息的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尸体被愤怒的伍子胥挖出来痛打了300皮鞭。虽然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楚人赶走了吴国的军队,但楚国已是元气大伤,国势大衰了。
在这个时候,沈诸梁受命于危难之际,镇守楚国“方城之外”的边防重地叶邑。方城如今是河南一个县的名称,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张骞的封地。但在春秋战国时代,却是一个十分复杂、有多重含义的地理概念。叶县与方城县交界处,有一条自然形成的隘道,这条隘道由东面的桐柏山余脉和西面的伏牛山余脉对峙而成,是一条“看似都是山,走路如平川”的坦途。这里不但今天是南阳盆地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楚国与中原各国交通的要道,也是楚国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历史上齐国、晋国攻打楚国之时都止步于此,不能南下。
隘道中方城县独树镇黄家门村的大关口最为险要,大关口西面是伏牛山东麓对门山诸峰,东面是桐柏山支脉黄城山诸峰,状如咽喉。黄城山古代叫方城山,估计是后人吐字不清渐渐变成了黄城山。所以这条隘道被称为“方城缺口”,通过这个缺口的路叫方城路。因为通过方城路可以联系中原华夏各国,所以方城路又叫“夏路”。楚国在这一带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长城,叫做“楚方城”。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城”既是山名,又是路名,还是一道长城的名字。而隘道以北的楚国地盘,被称为“方城之外”。
叶邑正位于隘道的北口外,是镇守隘道的屏障,更是进攻北方的跳板,“楚人图北方,以宛、叶为重地”。在楚国最衰弱的时候,沈诸梁挑起了镇守、治理这个重要地区的重任。沈诸梁不负重任,在这里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他主持修筑的东、西二陂,使叶邑数十万亩田地旱涝保收。于是,四周的百姓纷纷归附。史书上称赞叶公“忠于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方城之外”是楚国开拓的新地盘,以前为了加强对这里的控制,楚国频繁地将人口“推磨式”迁移,结果却越弄越乱。北边的晋国和齐国不时打过来,和楚国在这里“拉锯”。沈诸梁经营叶邑,一方面发展生产,一方面四处攻伐,一时名震诸侯,“当此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向”。叶邑一带逐渐成为楚国稳定的疆土。
后来,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儿子、历史上称为白公胜的再次挑起内乱,他驱赶了楚惠王,自立为楚王,在国内横行霸道,多行不义,戮杀大臣,再次把楚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叶公这时顺从民意,率军平定楚国的内乱,拨乱反正,重立楚惠王,并且亲自担任楚国的令尹和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和军委主席)率军东征西讨南征北伐,灭掉了陈(河南淮阳)等小国,扩大了楚国的疆域,为楚国衰而复振、以强国姿态进入战国时代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正当如日中天的时候,叶公主动退位让贤,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并且劝阻楚惠王不要任用自己的亲弟弟,另行推荐了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接替了自己。
“不要因为小聪明败坏了大事业;不要因为爱妾和其他女人嫌弃端庄的原配;不要因为身边亲近的人而排斥自己并不熟悉的正直的大丈夫。”这是叶公临终时留下的遗言,难道这两千多年前的话今天已经时过境迁了吗?
而今,普天下的叶姓都尊这个沈诸梁为叶氏的开源之祖,每年都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祭祀,同时,叶、沈又共同奉这个叶公为祖先,称之为叶、沈一家。
叶县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现存的古城遗址即有:霸王城(项羽筑)、定南县城、叶邑古城、毋霸城、汝坟县城、红阳县城等10余座。同时还有叶公问政处、叶公墓、石门山、老县衙、文庙、澧河桥、昆阳古战场等名胜古迹。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任叶县县令,叶县文化局保存有他的行书《幽兰赋》十二通碑刻,书法腾跃跌宕,气势雄伟,全国独有。叶县名人荟萃,风景如画。古人曾用“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石琴”的诗句盛赞它的优美。
战国时期叶地先属魏,后部分属韩。《史记.苏秦传》:“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昆阳、叶阳……”。据《汉书.地理志》载“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颖川之父城。”时父城在叶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封建为郡县。天下分三十六郡,南阳郡其一,设叶县,隶南阳郡。
汉代,叶县境内有叶县、昆阳、红阳及舞阳、犨县一部。叶县县治在今叶县旧县村,红阳县治在旧县同心寨,舞阳县治在龙泉古城。昆阳、犨县属颖川郡。昆阳县治在今县城,犨县县治在今任店镇犨河北(鲁山县张官营),
三国时,刘表使刘备屯新野,引兵北伐曹操到达叶地,曹操遣夏侯惇等拒之。曹操征讨张绣,喜欢张绣的嫂嫂,日夜拥了在自己帐里寻欢作乐,张绣受不了这个侮辱,夜里率军反叛,曹操得典韦拼死保护才得以逃脱,但典韦战死,曹操失声痛哭举行隆重祭奠后就把典韦埋葬在这里。
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石勒陷襄城,昆阳、父城并废。叶地半属华夏,半入虏廷。
南北朝时期,叶地先后属南朝宋、齐、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隋唐此后,叶县逐渐形成现在局面。
著名的昆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昆阳之战是西汉“新莽”末年(公元8——公元23年),以绿林农民起义军为主体的更始军,在昆阳(今叶县)地区大破王莽军主力的反击战。
王莽建立“新”政权后,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农民起义遍及河水(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其中南郡绿林、山东赤眉声势最大。
“新莽”政权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初,绿林军乘王莽主力向东攻击赤眉军的时机,在比水(今泌阳境)击灭王莽军的部分军队,势力发展到10余万人。后来推举汉朝王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刘玄政权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南阳),派上公(官职名)王凤、大将王常、偏将刘秀(后来的东汉光武帝)等率约2万人攻下昆阳、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王莽派大司空(官职名)王邑火速赶赴洛阳,与大司徒(官职名)王寻调集各州郡兵42万南进,企图一举扑灭更始军。
王莽军队发到颍川(今禹县),迫使刘秀的部队撤回昆阳。当时昆阳汉军仅八九千人,一些将领见王莽军声势浩大,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各位将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汉军无路可走,王凤、王常等被逼率众守城,着刘秀率13骑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兵。
刘秀等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守将,率步兵骑兵1万多人援昆阳。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加上本来将骄兵纵、军无斗志,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闯入敌军要害,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内外夹攻,王莽军自行败乱,步骑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又恰遇雷雨大作,暴雨倾盆,溃水(今叶县沙河)突然暴涨,淹死渡河而逃者万余人,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昆阳之战,刘秀等汉军将领,以昆阳守军钳制强敌,用精干援军捣敌要害,大破王莽军主力,为汉军进军洛阳、长安,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唐乾符六年正月,黄巢军南下,在叶县兵分两路,一路……
明末,李自成义军大举围攻叶县,知县张我翼和守将、原义军首领“闯塌天”刘国能死守顽抗,战事残酷,城破,义军处死知县和叛将刘国能全家。有趣的是,在县衙展出的历任知县介绍的文字中,可能是照搬清代撰修的县志内容,文中说知县张我翼和副将刘国能如何如何率军民抵抗流贼李自成、罗汝才云云。
金代,蒙军一路势如破竹,在这里遭到守城军民奋力抵抗,元军损失惨重,城破后蒙古人恼羞成怒,大肆屠城,叶县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清末,西路捻军多次在叶县一带反复打击官兵,这里基本形成西捻的根据地。
叶县明代县衙
原来听介绍说叶县的这座县衙是明代建筑,现在看来是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历经清代咸丰八年知县钮达璋及同治年间知县何鼎、欧阳霖相继修葺。县衙房舍共有150多间,民国期间至上世纪70年代,县衙一直为县政府办公场所,这也是得以保存完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据文字介绍,叶县县衙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自始建至今600多年来,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其中主体建筑部分的大门、大堂、二堂、三堂及其附属建筑祠庙、花园等占地3000多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的建筑60余间。据说,我国古代县署建筑超过2000座,目前仅存7处,而叶县县衙在建筑年代、现存规模、完好程度诸方面均居全国同类建筑前列,国务院把它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衙建筑群分为中轴线主建筑及东、西两侧附建筑三大部分。现存有大门、班房、大堂卷棚、科房、二堂、三堂、西花厅、祠庙、花园等建筑,院落数进,厅堂轩敞。尤其是衙署里的楹联,不仅文化气息浓厚,而且充满着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抱负与儒家的道德追求,反复品味使人感慨万千、无不肃然起敬。
县衙大门叶县县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还是一座五品县衙。根据我国古代的官制,知县一般为七品,而叶县知县却为五品等级。这是因为按照明代的体制,全国的县治根据地域、税收和畿、望、紧、赤等条件分为上、中、下三等。叶县地域宽广,由汉代的叶县、昆阳、红阳、舞阳4县和犨县的部分组成,正常年景每年上缴税赋10万石以上,加之叶县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处于紧(交通要道)的位置,因此,县令多由同知衔的五品官担任,县衙的规格也比一般的县要高出一等,因此得以享受三间大门、五间厅堂的建筑规格。(景德镇的浮梁县也是五品规格)
大门前置石狮一对,高3米有余,昂首怒目,威仪肃穆,用以震慑作贼弄鬼,心怀叵测之徒和那些妖魅鬼怪。县衙门前明柱上有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欧阳霖到任时所撰“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楹联。
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仪门,仪门东侧为萧曹庙,为纪念西汉名相萧何、曹参而建。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吏治,让县令都要学习萧、曹的治国方略。西侧为土地庙。仪门有中门和两侧门,中门为上司来人时才能打开,县令要亲到宅门见礼。仪门下两侧小门,东为生门,西为死门,死门是供囚犯专用的。
在穿过仪门通往大堂的铺砖甬道上,矗立着宋太宗御制戒石碑,正面书“公生明”三字,碑阴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为宋代大书法家、曾任叶县县令的黄庭坚手书。戒石碑阴正对大堂。大堂前建有面阔三间三丈三,进深丈二的卷棚。大堂前下有明代跪石一方。大堂前两侧各有科房六间。东侧科房依次为吏、户、礼及库房,西侧科房依次为兵、刑、工及承发房,是按照中央政权六部的设置建立的各门吏功能值房。
大堂前檐下置“天地正气”匾额,明间置暖阁,上为“明镜高悬”,下绘“海水涨潮日出图”大堂主柱楹联“得一官不荣,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大堂内置“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楹联。
大堂后为宅门,宅门是通往二堂、三堂的屏障。一般百姓至此即须止步,宅门两侧墙体上各留一门,外侧为门房,有门子(类是现在的保安)守护宅门。宅门平时关闭,衙门内人员由两侧小门出入,只有遇到重要客人时才打开宅门迎接。
宅门后为二堂,二堂除有穿堂功能外,东梢间是知县审理疑难案件遇到具体问题时和县丞、师爷等下属进行磋商的场所,西梢间为其他书办办公的场所。明间后侧为四扇屏门,同宅门一样,只有在迎接重要客人时方可打开。二堂堂前悬“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楹联,堂中悬“清慎勤”匾额一方,都是要求县衙工作人员进行自我劝勉的箴言。二堂前侧东、西厢房各三间,东侧为会文馆、西侧为会武馆,是县令接待上司和同僚文武官员的场所。
二堂后为三堂,面阔五间六丈,进深三间约有四丈,单檐硬山。明间悬“清如镜水”匾额一方。堂前主柱悬“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楹联,旁柱悬“一尘不染邪恶永退,两袖清风正气永存”楹联。东次间和梢间以隔扇同其他三间隔开,内置床帐、面架、公案等,是知县办公和临时休憩的地方。西间置有小厅,是知县审理机密案件和花案(即今之告诉才处理类案件)的地方。三堂前左右厢房,是幕僚办公之所。三堂两侧为东、西花厅,今东花厅仅存遗址。
后花园
东侧院有后花园,以供县令及家人茶余酒后消遣散步,园中有亭台,水池,池中栽植荷花,园中遍植各色花卉,恰此时春雪纷飞,腊梅娇艳,眼前盎然腊梅笑,难得雪花添春色。
叶县的古建筑还有文庙,文庙在县衙东边路南的县文化局院内,建筑大都已经不存,正在维护修复之中。
古城的商街和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