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三门峡游记

三门峡游记

寒冬里的三门峡之行

一、所谓上世纪的火车行



由于我的坚持,没有让单位的车辆送行,而是选择了乘坐郑州开往西安的K617车次,到三门峡西下车。这样一来可以节约资源,二可以免除司机长途跋涉的劳累,因为车子把我们送到以后还要立即赶回去。同行的老兄却有些不乐意的说:乘坐火车下乡检查工作,好像是上世纪的事情了。可是也没有否决我的意见,还主动打电话预订了火车票。

一大早起床向火车站赶,没想到的是7:54的火车竟然到7:50才上车,我们急急忙忙的赶,可是到了候车室竟然又让我们等了半个小时。看着那闹哄哄的候车室有些许的郁闷,再看到那些随处乱扔垃圾的候车人,我竟然真的有些愤懑了。这是公共场合,是一个大家都必须遵守保洁才能有的舒适的场所。

再看,同行的老兄也有些许的不满,可是他没有流露出来,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和我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后来干脆把随身带的报纸掏出来看,似乎不想在这样乱哄哄、闹嗡嗡的场所多说什么。

好不容易等到上车了,可是那车厢停的竟然那么远,让急于上车的人要走好长好远的路,才能到达车厢门口。以前记忆中的游字头的双层车厢给我的好印象,这次竟然没有了,而且空调车厢里竟然一点热气都没有,身穿驼绒棉衣的我还是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双腿就像是处在冷风中一样刺骨冰凉。

仔细的观看窗外的风景,细细地比较着远近的建筑物,分析车轨所经过的地域,直觉地感知陇海线的西去之路径。



虽然面向前行的方向坐不容易晕车,可是一直看着窗外急速奔驰的风景,还是很快就感到了晕眩。不敢再向外看了,于是打开事先准备好的小说看起来,反腐败的故事情节写的很到位,很吸引我。

出郑州走巩义到洛阳,穿沙丘越隧道至三门峡。三个半小时的征程虽然不算长,可是也不算短,而且比我们预期的路途时间还要长。

一本书虽然可以转移我的注意力,可是在颠簸的火车上看书却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不久之后,恶心、头晕的感觉就袭上来了,甚至连想吐的感觉都来了。急忙把书本合上,闭上眼睛枕在书本上,不一会竟然在摇晃的车轮声中进入了梦乡。

广播里“洛阳站到了”的预报声把我惊醒了,看着颇显破败的车站上那急急忙忙的上车下车的人流,瞬间不见了踪影,就像那些人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有些疑惑自己是不是还在梦中了。

车行出洛阳,穿行在一座座山川之间,高高的黄土峭壁就像是被一把刀切割的一样,用那坚实的墙壁守护着这条龙一样奔腾的陇海铁路,连接着中国的东海岸和西部沙漠,也连接着全国人的心。

山峰上那一蓬蓬的干草、一株株的小树苗、一棵棵的果树,都是那么的干枯,好像已经没有了一点生命的象征,一阵风都可以把他们刮到九霄云外去了一样,可是等到春天来临时,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生机盎然,一派郁郁葱葱了。



偶尔,会看到一两个放羊的羊倌,懒洋洋的赶着一群羊,慵懒地走在黄土高坡上、沟底河槽里,寻找着那些草籽、野果充饥,以度过这寒冷的冬季,延续生命的同时,也给人带来鲜美的佳肴。

看一会书,赏一会景,观一会人,谈一会事,不知不觉间已经到达目的地了。三门峡西站,也就是陕县的所在地。大李早已经在车站等我们了。从陕县沿快速通道东行,穿越一座风景优美的工业园区,跨越一条河,进入繁华的市区。

二、万里黄河第一坝



下午听完工作汇报后,大李陪着我们参观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名字的由来,和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分不开。三门峡的地理位置处于黄河中游的一个峡谷,在峡谷之上有三座石岛,依次被称为人门、神门、鬼门三岛,三门峡名字也由此而来。如今这三座岛已经被压在三门峡大坝的下面了。三门峡是一座有着三千年文明史却又很年轻的城市,它的前身只是一个很小的乡镇,在三峡大坝建好之后,才依赖三峡大坝的知名度而新兴的城市,从县级市到地级市,至今也才有几十年的历史。

从市区出发不久,车子就钻进了绵延不绝的秦岭山中,虽然路面平坦可是蜿蜒崎岖,特别是两边那荒芜的山坡,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也许是为了减少路途的颠簸,一路上文采飞扬的大李不停地向我讲解三门峡的感人故事。



三门峡大坝坝长713米,最大坝高24米,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力还不充分、技术力量、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修建的,当时工程之大、气魄之雄,在我国首屈一指,也为世界所瞩目,所以人们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这第一坝的由来并不是有地理位置来排列的,而是因为建造的时间最早而得到的。据说,建造大坝时的场景可真是壮观,黄河岸边的山头上人山人海,那场景可是任你如何展开无边的想象也不会超越那种真实的画面。果然,大坝的宣传栏内那人定胜天的宏大场面证实了大李的讲解。

为什么要在三门峡建大坝呢?这是因为三门峡具备当时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第一,三门峡是黄河中游河道最狭窄的河段,便于截流;第二,黄河三门峡段水流湍急,建坝后容易发电;第三,三门峡谷属于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人门、神门、鬼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第四,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是黄河中游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建成后可以控制黄河流域面积的90%以上。

在快速行进的车中观看,两侧山峦凸起,空气也越发潮湿,似乎下起了细密的雨丝,群山间还飘起白色的雾气。裸露的褐色岩石,被雾气轻轻缠绕,层层包裹,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着我。就在这亦梦亦幻的意境中,“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门牌映入眼帘。

车子进入大坝风景区后,改乘内部的交通车辆才得以直接进入大坝的心脏部位。因为时间已晚,我们担心错过了电梯关闭的时间,而急忙的奔向大坝下的观景台,站在黄河的中间仰望大坝,愈发感到人的渺小,可是也更加的感悟了人定胜天的决心。

刚刚走到坝边,就看到坝下水流中心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头,如果说它只是一块礁石更恰当。它就是数千年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相传这是大禹治水留下的镇河石柱。传说很久以前,一位老梢公率领船只行到此处,突然天气骤变,峡谷内浓雾弥漫,分辨不出方向,老梢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跳入河水之中,以身体作为航标,引导船队出了峡谷,而他却化为石岛,挺立在急流之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石岛叫做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因为,河流的湍急,过往的船只只有迎着它航行,才能在驰近时被回旋的水流推离到水中央,顺利地穿越此地的峡谷。如今它已成为大坝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攀上大坝的观景台,长长的堤坝把发电区和泄洪区一分为二。据说,大坝苏联援建专家设计的,只求高坝深库,而忽略了黄河“一桶水,半桶沙”的泥沙淤积问题,致使建坝后的5年间淤积黄沙50亿立方米。如果不能有效清淤的话,过不了多久,大坝就会被泥沙填平了。于是,在大坝1960年9月建成蓄水后的第4年,即1964年底,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会议,决定在大坝左岸增挖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并将电站左侧4条发电引水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改建后,进出库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于是,也才有这一分为二的中界线和春秋冬季的观景台。

据介绍,在夏秋时节,大坝泄洪放水,峡谷轰鸣,水花飞溅,蔚为壮观,可一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不过,人要是站在观景台上的话,自天而降的泥点可以把你变成一个泥人儿!不要抱怨,那可是飞溅得如山头一样高的黄河水送给你的特殊礼物哦!

地处河床中心地带的河心岛,就像仙子的休憩地一样,美其名曰梳妆台。其实上面什么都没有,只是完整地保留了修建大坝前的原址原样。只不过在护栏上悬挂了一块写有贺敬之的《三门峡歌》,吸引着游客们的眼球,可是又因写意的草书而费力的辨认时,稍事停留片刻。

走入大坝的工作区,一行巨大的标语映入眼帘,过去的红色字迹虽然经过粉饰,还是很清晰地印在墙面上:“伟大导师 伟大领袖 伟大统帅 伟大舵手 毛主席万岁”。这一典型的历史印痕,却被有意识的淡化了,也许这都是因为政治原因。不过,我感觉这些最真实的历史痕迹,还是应该保存起来,供游客参观欣赏。这毕竟是当时的历史留下的痕迹,没有必要有意的去隐藏,也更没有什么要必须回避的。

走过一个门廊时,两个窨井盖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为,那都是过去岁月里留下的:一个是1961年制造,上面有“三门峡”字样和一颗凸起的五角星;一个是1959年制造,上面有“黄河三门峡筑坝一分局”的字样。经历了近五十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还有重量级的车轮碾轧,他们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是科技发达的今天,马路上经常看到三天两头就被轧坏的窨井盖相比,是不是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呢!

跨进发电机组的心脏区域,我们放轻了脚步,放低了声音,唯恐稍微有点音响就惊动了这座巨型的大坝异样。没有隆隆的轰鸣声,可是四组发电机组都在工作着,天蓝色的发电机上部裸露在机组房内,急速运转的主要机却被掩盖在巨大的钢板下,我们没有跨越隔离带,可是也没有放弃与它们合影的心愿。



走过一个长长的、狭窄的通道,我们到达一座电梯前,等里面的两个武警走出来后,我们一行进入随着快速提升的电梯,登上了大坝的最高处。西眺上游,水、山、天相接,绿、黄、蓝交错,绿的是从天而来的河水蓄积而成的库区,黄的是绵延起伏的山峦和干枯的植被,蓝的是浩瀚无际的天空。开阔的视野,辽阔的景观,大河两岸的美景呈现在眼前。那烟波浩渺的湖面,给人一种人在江南水乡的错觉。极目远眺,切身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大河的中间是河南与山西的分界岭,那么为了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大坝的顶层中央,专门制作了一块界碑石,上面刻画了黄河的流域图。前面还有一块刻画了两只脚印的大石块,游客们可以脚踏两只脚印留下一张“一步跨两省”的纪念照。当然,首次登临三门峡大坝的我们,当然不愿意放弃留下这珍贵的时刻了。

正值夕阳西下,那圆圆的红日站立在黄褐色的山头上,把一湖河水映衬的波光粼粼,如果不是那成千上万只的白天鹅诱惑着我们,真的不愿就这样离开大坝呢!


 

附:三门峡歌    贺敬之

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岩。黄河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前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啊,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治黄河腰中带——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摘,万里锦绣任你裁!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并肩挽手唱高歌啊,无限青春向未来!


三门峡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三门峡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