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三门峡游记

三门峡游记

三门峡之行

     2007年11月1日至2日我到三门峡出差,10月31日下午知道了这个安排,便努力回忆着三门峡在我脑海中遥远的记忆,1995年3月曾经去过一次三门峡并且呆了3天,现在竟然没有一丝印象。因为一行四人是我开车,心里难免惴惴不安,担心三门峡之行是否顺利。

     11月1日早上8:10我们准时出发,走孟津上连霍高速一直往西而去,快下高速时三门峡接待方就主动和我们联系,询问我们所在位置并告诉我们下高速之后怎么走,有了这个前提,没费什么劲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客套但不失尊重和真诚,在与他们的谈话中逐步增加了对三门峡的了解,首先是见到了很多“陕州”起头的,如陕州公园、陕州中学、陕州大道等诸多名称,不免产生疑惑,经解释才知道:三门峡是建在古陕州的遗址上,陕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周文王之弟召公曾封此邑。现在的陕西省就因为是在古陕州以西,才称之为陕西。

     工作之余,11月1日下午我们参观了“虢国博物馆”,对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我不是很感兴趣,倒是知道了几个成语的出处和“郭”姓的来历:公元前658年,古虢国的邻邦虞国借道给晋国,使晋国奇袭古虢国得手,一举攻取了古虢国的下阳。公元前655年,晋国又攻占了古虢国都邑———上阳城,古虢国灭亡。班师凯旋的晋军顺路又消灭了虞国,为后世留下了“假虞灭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典故。亡国后的古虢国后裔也像被他们的先人灭掉的焦国后裔一样以国为姓。后来,其中的一支演化成郭姓。


    11月2日上午,我们抽时间游览了三门峡大坝,在小浪底大坝之前,我没见过什么大坝,但在我的生命里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了黄河的概念,想想应该是先见过黄河,才又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黄河的更多吧。总之,知道了黄河既是母亲河又是灾难河,后来也听说过三门峡大坝。也不知又从什么时候起,毛泽东主席凝视黄河的照片和他治理黄河的号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在脑海里已非常深刻了。从毛泽东主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的治理难度很大,一生说过无数气吞山河话语的毛泽东,面对桀骜不驯的黄河,表现出了敬畏和谨慎,也表现出了他的决心。他只是希望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才有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


    出三门峡市区向北行进约二十公里就到了三门峡大坝,在小浪底习惯了,早已经感觉不出亚洲第一土石坝的小浪底大坝有多么的雄伟,但看见了眼前的三门峡大坝之后更感觉不到其“雄伟、壮观”了,因为只见过黄河上这两个相距不远的大坝,忍不住就要进行比较,倒不是有小别人而大自己的意思,这是人的天性。


      三门峡大坝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建,1960年10月大坝建成蓄水。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土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为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0万千瓦。三门峡大坝工程之大,气魄之雄,当时在我国首屈一指,也为世界瞩目。仅发电一项,截至1986年已全部收回国家对这项工程的投资。

     对于三门峡大坝的印象:怎么说呢?第一是水混,发着黄绿的那种混浊,好象是死水坑里的水;第二是库容小,根本就看不出一点“滚滚黄河天上来”的气势;第三是没活力,看着坝上陈旧、笨重、落后的设备有一种走入倒闭国企里面的感觉。三门峡大坝从立项到建成至今的数十年里,围绕大坝的利弊,各方一直是争论不休。陕西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争,一直在高呼炸掉三门峡大坝。联想到最近对三门峡大坝去留更加激烈的争议,让我不禁产生了“英雄暮年”的同情。

     11月2日从三门峡返回,白天和黑夜在三门峡的市区里跑了不少,对三门峡的总体感觉是:人都不错,热情好客,其它没感觉有太好的东西,但是三门峡之行也学会了不少东西,应该是不虚此行。


三门峡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三门峡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