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南阳游记
南阳游记
鄂豫行之:烟雨鄂城寺
汉代南阳郡西鄂县,因为除了名人张衡而被载入史册,尽管知道此地的人并不多。如今的石桥镇只是南阳北郊一个小集市,除了公路旁张衡祠新建的仿汉屋顶外,看不出这里与古代有何联系。其实,真正的古迹隐藏在张衡墓以东的寻常巷陌之中,那便是西鄂县城唯一的遗址标志——鄂城寺。虽然仅剩一座残塔和几间庙宇相伴,却也是历经岁月变迁,真正成为幸存的历史见证者。

我们到鄂城寺时正值烟雨蒙蒙之时,但是夏末秋初,仍有一丝萧瑟肃杀的凉意。古寺位于今张衡高中校园内,这所高中的学生大概从小就为古代出过这样一位同乡感到自豪,而在古塔下游玩嬉戏的少年生活也肯定留下深深的回忆。虽然一、两里地之外就是喧闹的公路,在这里却能好好感受简单宁静的自然环境,还有可挖掘的一些文化氛围。进入校园内便是新教学楼,而鄂城寺旧址则在老校舍环绕的南边,面容沧桑的古塔,孤零零的庙宇,在葱葱绿树之间错落有致。尽管今日已少人问津,尽管早不具当年的规模,它们还是摆着昔日的队列,精神面貌也较为完整,也没有颓废之感。四周绿树随着风雨而飘摇,与古塔形成动静对比,那单薄的身影染上一层薄薄的雨雾,更增强了历史感。

鄂城寺塔据说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宋代,但人们习惯称之为“隋塔”。位于寺的东面,因此塔底的西面有门相对。塔为六角形砖石结构,共七层,由下至上逐层收分,每层都砖砌的叠涩出檐。由于体形不大,高仅20余米,出檐的比例相对较为醒目,加上六角形的外表,棱角分明,颇有小巧古拙之意境。真正宋构乃是下面三层,上面四层是建国后重修的,从形体看最上三层过小,结构不甚协调,但毕竟也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颜色竟然和下面几层原构无甚分别。其实整个20世纪的历史,也几乎可以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相提并论了,建国后的几十年也都给人恍如隔世之感,慨叹于沧桑巨变。古塔朴实无华,仅有少量佛龛作为装饰,出檐上点缀着的青青绿草,偎依在古塔身旁,总是多情的象征,希望今后重修时不要被无情地拔去。

(鄂城寺正殿)

(鄂城寺偏殿)
与邓州、唐河的寺毁塔存不同,鄂城寺还保留了几座庙宇,大约是山门、正殿、偏殿、后殿等,为清代中晚期遗存,都是三开间硬山顶建筑,全都褪尽当年的油漆装饰,显出素颜底色。其中偏殿较为简陋,也最残破,前排有屋廊,并倒着几块石碑。正殿位于台基之上,屋顶宽厚,鸱尾尚存,从背影看形象相对高大。大概原来都作为校舍,现在里面空空如也只堆积了一些木料。后殿比较独立,但保存完整,尤其是一排整齐的斗拱,展现出些许精巧的工艺。寺内尚存碑座石龟,还有石狮子据说是宋代原物,看来也很珍贵。这些清代建筑都有一定文物价值,因此也与鄂城寺塔一起被列入国保。

(鄂城寺后殿)
从旧学生宿舍二楼望去,雨后清新的空气中,古塔树影相映衬,鸟儿从塔边轻轻掠过,的确是人文与自然结合。鄂城寺塔虽缺乏维修,不过还安然挺过了5.12大地震(好像另一座距离四川震心更远的河南国保级古塔还受到重创),当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行加固,保证其屹立千年,但不愿意看到将来一个新修的浓妆艳抹的鄂城寺。
